以人以史为镜,提升人文素质,欢迎走进今天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
上一讲我们看到一个成熟的官僚是如何做事的,从一开始的诱之以利不成,最后撕破了脸皮。所以当海瑞问道案子是否还审时,赵贞吉以杨金水疯了为由暂停了案子的审理,并且调虎离山把海瑞派遣去护送军需。
①
话不说透,事不做绝
海瑞应允赵贞吉护送粮草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都知道海瑞是一个严格按照大明律法做事的人,所以当赵贞吉以杨金水疯了为由暂停审理时,海瑞只能答应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海瑞还有另一个想见的人,那就是胡宗宪。
虽是初次见面,却都闻名已久。海瑞坦言道:“卑职这次前来,是有三件事要请教部堂”,胡宗宪应对的也很巧妙:“听说是你来,我把案卷文书都搬走了,特意找出了一部《全唐诗》摆在这里等你。翻看了一个时辰,给你找了一首,给我自己也找了一首。海知县,能不能先听我念了这两首诗,再听你说那三件事好不好?”
我们说中国人以诗明志,无关乎平仄相对,也无关乎文字有多华丽,关乎的只有心中那份坚定地志向。这是胡宗宪以虚入手,再深究实事。
而海瑞平生深恶的就是官场里的“虚”,见胡宗宪不愿与自己直言谈事,却搬出两首唐诗,海瑞心里颇为抗拒。但考虑到毕竟胡宗宪当时名声极大,并且为国为民正在前线督战,何况当时还派谭纶帮过自己,所以诸种原因使得海瑞不得不答道:“请部堂赐教。”我们说有理更要有礼,哪怕是清廉克己的海瑞,对胡宗宪也依旧知礼有礼。
“古人的诗,我赐什么教。”胡宗宪站了起来,拿起一本唐诗翻开了折页处,“给你找的是高适做县令时写的一首诗。高适是个爱民的官,我读来送你。”
②
借诗喻人,以诗言志,管理者应该学会的沟通技巧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我们都知道,古人作诗向来是借诗喻人,以诗言志。从海南调来浙江,陷入党派之争,为了堵住郑、何的诘问,鞭挞齐大柱一行为其过关,海瑞心中又如何好过呢?所以当海瑞听到此诗时,心中感慨万分。
海瑞从胡宗宪悲楚的声调和沧桑的目光中立刻感觉到此人和自己刚才的想像大为不同。尤其是胡宗宪将海瑞比高适,起意在“厌官”,破题在“爱民”两字上,同调之感不禁油然而生,可见这才是知音。
海瑞立刻对胡宗宪深深一揖:“部堂过奖了。但不知部堂给自己找的是哪首诗?”海瑞也十分好奇胡宗宪会用哪首诗来定义自己。
胡宗宪放下了手里这本唐诗,又拿起了大案上另一本唐诗,翻开折页:“我喜欢岑参。他有一首诗前四句可以明我心志。”说着捧读了起来:“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戎马一生,和胡宗宪也是极配的。这几句诗是胡宗宪的真实写照,也是胡宗宪对海瑞的剖白。边塞虽苦,比起朝堂却要安全的多,他也知道其中诡谲,步步谨慎,如履薄冰,又岂是为了家人的富贵名利。世人皆疑他,他却是真的“一身无所求”。但有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义不容辞的信念。
就像我们说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字:责、权、利,排在第一的是责,但更多的责任是自己折腾出来的。胡宗宪明明有路可退,但他还是选择了义不容辞。
而管理者要学会的恰恰便是这八个字“义不容辞,理所应当。”碰到困境时往往更人选择成为鸵鸟,能躲就躲拒绝承担,作为管理者真正应该做的,就是从失败中寻找机会,从逆境中寻求希望!
那海瑞到底要问的是哪三件事呢?
胡宗宪又将如何应对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期待下一讲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