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楠
在曾经消息阻滞、望洋兴叹的海峡两岸,最容易飞跃海峡上空,将台湾人与大陆人的记忆联结在一起的,不是文学,也不是电影,而是一首首歌唱生活与爱情的台湾流行音乐。从父辈偷听翻录磁带开始认识的邓丽君、到才华横溢的“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直至陪伴年轻人成长的周杰伦、蔡依林,台湾流行音乐不知不觉在几十年间引领着华语音乐的发展。
日据时期的发轫
说起台湾的唱片业,一定绕不开成立于1929年的古伦美亚(Columbia)唱片公司。专业化公司的诞生为流行歌曲的量产提供了物质可能,加之当时台湾出现了多位极富才华的词曲作家,如邓雨贤、杨三郎、李临秋和周添旺等。他们相互配合,谱写出了多首流传至今的闽南语歌谣,尤以“四月望雨”最为人所熟知。其取名自《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和《雨夜花》四曲的首字,被后人并称为“台湾四大名曲”。当中又以《望春风》一曲最为人喜爱,不但被邓丽君、陶喆等歌手翻唱,在前几年火热一时的“惊喜合唱——台北101美食街”快闪活动中,也被选为台湾地区代表歌曲与名曲《茉莉花》进行了串烧演唱。
国语歌曲与民歌运动
台湾“光复”给岛内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流行音乐也概莫能外。“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抑制闽南语的政策让国语歌曲渐成主流。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其中一档名为《群星会》的歌会节目深受民众欢迎,更助推了国语流行歌曲的传播。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国语经典歌曲,便有大陆老少都能哼唱出几句的“高山青、涧水蓝”,这首《阿里山的姑娘》一度成为大陆人心中宝岛的象征。随着台美双方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西洋流行乐开始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间风靡起来。七十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并与美国断交,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风雨飘摇之下,台湾社会出现了“我是谁”的困惑。加之此时岛内的青年学子依旧沉迷于西洋文化,在这样的氛围下,一股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的声浪逐渐形成。1973年,卑南族歌手胡德夫创作民谣《牛背上的小孩》,1975年与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次年在淡江大学,归台的青年画家李双泽于演唱会上怒掷代表着西洋文化的可乐瓶,高呼“唱自己的歌”,“民歌运动”由此正式拉开序幕。清新质朴的乐风以及追求原创的精神让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2015年恰逢民歌运动四十周年,不再年轻的民歌手们再次相聚舞台,当《橄榄树》《匆匆》《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再次响起时,不禁让人感慨时光斗转,当年对着磁带和广播遥想对岸的大陆民众,终于能坐在现场看到胡德夫、杨祖珺和李建复演唱《美丽岛》与《龙的传人》。
自由歌唱
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流行歌曲也日益商业化。走红于上世纪70年代的歌手如邓丽君,影响力更是进一步遍及大陆、日本以及东南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至今依然如此。
这一时期,以滚石,飞碟为代表的本土唱片公司崛起,挖掘与培养了一代台湾流行歌手,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制作人兼歌手,罗大佑、李宗盛、周治平、小虫等人的音乐成了80年代的主流,也缔造了台湾在华语流行乐坛的领先地位。他们的创作深入到台湾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诉求,不仅唤起了海峡两岸的共鸣,也不失极高的艺术水准。
而这一批优秀创作者的集体爆发,和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的“解严”密不可分。“解严”之前,许多著名的流行歌曲都曾被当局以各种理由“枪毙”。《给我一个吻》因为“有伤风化”而不被鼓励,而《橄榄树》中“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的歌词因可能“勾起听众思念大陆之嫌”也曾遭禁播,体制的松绑让台湾音乐成为最先升空的烟火。
新的挑战
千禧年前后,台湾音乐工业流水线式的制作与包装方式让乐坛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新鲜的流行歌手,王力宏、张惠妹、孙燕姿、周杰伦、五月天和S.H.E等歌手甫一出道便受到两岸年轻人的欢迎。主流之外,很多追求独立与个性的小众歌手为乐坛带来了一阵清风,比如前期的陈绮贞、张悬和苏打绿以及在近些年才火起来的卢广仲、灭火器和草东没有派对。以THE WALL、Legacy Taipei为代表的Livehouse以及各大专校园的展演场地则为很多默默无名却又才华横溢的唱作人提供了机遇。
但台湾音乐产业也面对诸多挑战。进入新世纪后,台湾唱片市场的国际排名不断滑落,由1997年时的亚洲第2,世界第13滑落至2014年的亚洲第5,世界第27。实体唱片业面临断崖式下降,新兴的数字音乐虽然快速发展,但依旧面临严重的盗版问题。其次,随着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土音乐人才不断涌现,音乐产业也因资金与市场而产生磁吸效应。这些都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机遇。一方面,许多台湾音乐人西进大陆拓展发展空间,比如因登上《我是歌手》而被大陆民众熟知的A-lin和徐佳莹。另一方面,不少大陆音乐人的作品漂洋过海,在岛内流行起来,甚至被一些台湾歌手所翻唱。李荣浩,宋冬野、万青以及逃跑计划等歌手都是其中代表。
展望未来,独领华语乐坛数十载的台湾在面对不断进步的大陆乐坛时,如何运用多年积累的产业经验优势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文关怀继续引领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台湾乐坛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台湾和大陆音乐界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华语作品将会是两岸携手创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