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五十一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九章
新春团聚赤家温情洋溢寄厚望
法政求学绍宗热血投身新文化
第二百五十一回
1918 年,农历戊午马年,新春的气息如灵动的音符,随着除夕的暖阳,悄然跃入赤绍宗的家乡——渠阳赤阳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鞭炮声此起彼伏,似是在为新春的到来奏响激昂的乐章,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飘散着饭菜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团圆的味道。
此时的赤绍宗,刚从南开中学堂圆满毕业,归心似箭。求学在外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想念着家中那熟悉的一切。如今,他终于踏上归乡的路途,脚步匆匆,心中满是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赤家的小院里,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赤绍宗的父亲赤辅铭,身着一件朴素的长衫,手中握着那杆不离身的旱烟袋,站在院子中央,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暖阳。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此刻,那慈祥的笑容却让他整个人都焕发出温暖的光芒。
尚子琴,赤绍武的妻子,正与丈夫一起在厨房里忙碌着。她熟练地操持着各种食材,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满族八大碗、阿玛尊肉等佳肴,在她的巧手下逐渐成型。一旁的赤润生,年纪虽小,却也懂事地帮忙搬着柴火,时不时地还会好奇地凑到锅边,闻一闻那诱人的香气。赤润本和赤润田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他们追逐着地上的鞭炮纸屑,清脆的笑声回荡在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绍宗啊,你可算回来了!都知道你今年非常忙。”赤辅铭远远地看到儿子携着大包小包进院,眼中顿时闪过惊喜的光芒,他连忙迎上前去,步伐中带着几分急切。
“爹,我回来了!紧赶慢赶,可算没误了这团圆的日子!”赤绍宗快步走到父亲面前,恭敬行了请安礼,眼中满是对父亲的敬爱。
三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听到声音,兴奋地围了过来,异口同声地向小叔问好,随后便抢着去拿赤绍宗手中的大包小包,想要看看里面有没有给自己的礼物。
“一路上辛苦啦,快进屋歇歇。”赤辅铭拉着儿子的手,走进了自己住的厢房内,眼神中满是关切。
“爹,我不辛苦。这一年在外面,心里一直惦记着家里。”赤绍宗说着,目光不自觉地看向了正在旁侧厨房忙碌的二哥与二嫂,眼中流露出一丝思念。
尚子琴听到声音,从厨房探出头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绍宗,你回来啦!孩子们都念叨你好久了。”
最小的润田挣脱开哥哥们的手,扑进赤绍宗的怀里。
赤绍宗一把抱起赤润田,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笑着问道:“乖乖,想小叔了吗?”
“想啦!小叔,您给我们带礼物了吗?”赤润生和赤润本也围了过来,眼中充满了期待。
“当然带了,都在我包里呢。”赤绍宗笑着说道,从包里拿出了几个小玩具和糖果,分发给孩子们。
孩子们拿到礼物后,欢呼雀跃,立刻在院中玩起了玩具,嘴里还吃着香甜的糖果。
除夕迎春夜幕渐渐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除了满族八大碗,还有清蒸鱼、饺子、沙琪玛等。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家人之间深厚情感的象征。
尚子琴满怀深情的举起酒杯,微笑着提议道:“来,亲人难得欢聚一起,这杯酒,咱先敬走过的这一年,更祈盼新的一年,全家每个人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全家人纷纷举杯,同干此杯,欢声笑语中,品尝着美味的佳肴,其乐融融。
“爹,我们小辈的同时敬您!”赤绍武与赤绍宗及全家人举起酒杯,向长辈敬酒。
“绍宗啊,你这一年在沽圆满,今后有什么打算啊?”赤辅铭喝了一口酒,看着儿子,眼中满是关切和期待。
“爹,我想报考北洋法政学堂,春季招生年初就开始了。”赤绍宗放下酒杯,认真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北洋法政学堂?那可是响当当的好学府啊!”赤辅铭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过,报考那里可不容易,你有把握吗?”
赤绍宗挺直了腰板,自信地说道:“爹,为此,我早已准备很久了。北洋法政学堂创办于1906年,是咱神州最早的政法学校。学堂的设立,是为培养新式的法政人才,以应国家变革之需。自开办以来名师云集,诸多在此授课讲学,传播先进法政知识和理念。在南开中学堂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不仅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与法政相关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好!有志气!咱赤家子孙,就该有你这种拼搏精神,真提气!”赤辅铭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我这辈子,经历太多跌宕起伏,灰头土脸,事业毁赌一旦。要是你能考上,那可是咱们赤家的荣耀啊!”
“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赤绍宗看着父亲,环顾着全家亲人,眼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深知,自己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他都不会退缩。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聊天。赤绍宗兴致勃勃给家人讲述着在沽海的所见所闻,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讲到在学校里参加的各种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遇到有趣的人和事。绍武与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眼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小叔,沽海是不是特别大,特别热闹?”赤润生睁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是啊,沽海可热闹了,有很多高楼大厦,还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新奇的玩意儿。”赤绍宗笑着回答,“等你们长大了,也可以去那里看看,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真的吗?那我以后一定要去!”赤润生兴奋地说道。
尚子琴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微笑着听着他们的谈话,眼中充满了温柔和支持。
她深知,绍宗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在这个温馨的夜晚,赤绍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他深知,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家人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春节过后,赤绍宗即踏上了求学高等学府的征程。他来到备考校园,开始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备考生活。每天,他都早早地起床,在晨曦中背诵书籍,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白天,他会做大量的练习题,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晚上,当其他人都已经进入梦乡时,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学习,查漏补缺。
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无论他怎么努力,都难以理解;有些练习题难度很大,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困难。
“绍宗,你最近太累了,休息一下吧。”同宿舍同学看着疲惫不堪赤绍宗,关心地说道。
“不行,我不能休息。距离考试时间越来越近,我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赤绍宗揉揉疲惫的眼睛,坚定地说道,“我一定要考上北洋法政学堂,不能辜负家人的期望。”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月初的一天,赤绍宗收到了北洋法政学堂的录取通知书。当他看到通知书上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在南开中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赤绍宗带着家人的期望和祝福,来到了新开河畔的北洋法政学堂。当他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即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他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气息,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气息。
更令他欣喜的是,南开学业档案中的贫困生备注,使北洋政法学堂校方格外重视。经调查,考虑到赤绍宗家在渠阳乡下无房无地,仅靠租种糊口,生活艰难的困境,校方当即决定免除他的学费,并提供助学金与住宿伙食费。这令赤绍宗倍加感动,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学校的关怀和帮助。
在学校里,赤绍宗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其中最要好的要数林宇轩、苏逸飞和李梦琪。林宇轩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人,对各种新思想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能带来最新的消息和有趣的观点。
“绍宗,你听说了吗?最近国外又有了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可有意思了!”林宇轩一见到赤绍宗,就兴奋地说道。
“哦?快给我讲讲。”赤绍宗也来了兴趣,好奇地问道。
“我跟你说,现在有一种叫做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人人平等,消除剥削和压迫,听起来可美好了!”林宇轩滔滔不绝地讲着,眼中闪烁着光芒。
苏逸飞则是一个沉稳内敛、思维敏捷的人,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总是能从复杂的法律问题中找到关键所在,提出独到的见解。
“绍宗,对于这个案例,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法律的基本原则出发,进行深入分析。”苏逸飞拿着一本案例集,认真地说道,“你看,这里面涉及到的法律条文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李梦琪是一个聪明伶俐、思想进步的女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思想,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不能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李梦琪在一次讨论中,慷慨激昂地说道,“现在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现状。”
他们四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会在课余时间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探讨国内外的时事热点,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课堂上,赤绍宗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和新知识。老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等。赤绍宗被这些新思想深深吸引,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每一堂课都听得全神贯注。
“同学们,民主和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用民主的方式去治理国家。”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台下的赤绍宗听得入了迷,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1918年在沽海北洋法政学堂第一年学习中,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知识外,课余时间,赤绍宗还经常去金家窑电灯房胡同的表叔赤增清家串门拜访。表叔赤增清是一个思想开明、关心时事的人,他们多次一起聚餐,畅所欲言地讨论时局见解,增进了至亲同胞之间的感情。
“绍宗,你现在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新思想,对当下的时局有什么看法?”赤增清一边给赤绍宗夹菜,一边问道。
“表叔,我觉得现在军阀混战,国情不稳,民不聊生,物价连年飞涨,百姓叫苦连天。我们必须要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改变这种现状。”赤绍宗放下筷子,认真地说道。
“没错,你说得很对。”赤增清点了点头,眼中透露出忧虑,“我们这一代人,没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了。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赤绍宗常以画报投稿为武器,继续旗帜鲜明地开展文化救国的实际行动。这也是他解决个人积蓄,每年回家过年让亲人感受喜气洋洋氛围的现实手段。
这一年中,他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地向《大公报》《竹园白话报》《晨报》等编辑画册投稿,勤工俭学获得稿酬六块银元,解决了在沽的生活消费及援助家中。
投稿的内容包括国内外重大事件,
如1917 年 11 月 7 日至 1918 年 1 月 25 日期间,在沙俄帝国爆发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俄帝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
1月3日,孙中山亲自指挥炮击督军署;
1月15日,岑春煊另立政府,成立西南各省联合会;
2月,《晨报副刊》创刊,李大钊任主编;
3月4日,“西班牙流感”爆发,感染者占全球人口约三分之一,超5000万人口死亡;
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
5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是国内首次发表白话小说;
6月14日,徐树铮在沽海诱杀直系将领陆建章;6月,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并开始营业;
7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
7月孙中山先生推动护法运动,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一场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武装斗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痛苦;
12月22日,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
这些重大事件,统统创意编辑成画册及文字发表于报刊中,同时赤绍宗对各种信息也能及时收集掌握,开始关注鲁迅、毛泽东、蔡和森、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赤绍宗在南开中学堂的挚友周恩来,知悉已赴东瀛考察学习,仍在南开继续深造的马骏同学动向,以这些救国志士为榜样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1918 年,对于赤绍宗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家乡度过了一个温馨的春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这一年,他考入了北洋法政学堂,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开启了自己的觉醒之路。他深知,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