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到纳塔莉的《笔耕不辍》。
要知道,我特别喜欢“笔耕不辍”这四个字。我甚至有种冲动,把今天的读书笔记,写上满满的“笔耕不辍”。
笔耕不辍。
笔耕不辍。
笔耕不辍。
……
以“笔耕不辍”为题的这篇文章,是纳塔莉在为写作经历过的痛苦,以及对写作的自我质疑后,她最终确定的写作信念。
一、作家也有痛苦
文中,纳塔莉说,她结束小说《香蕉玫瑰》后,觉得应该会如释重负。
然而,事实相反。小说结束,她在圣菲四处游荡,内心怅惘。她非常想念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不存在于现实,但与纳塔莉最为亲密的人,随着小说的结束,从此彻底离开她。
纳塔莉感受这种惆怅与迷茫,她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当作家。在她成为作家的十年前,她其实有两个选择:当禅师,当作家。
纳塔莉以为作家会容易一点,所以选择写作,选择当作家。
但是,她也许没有预料到的是,写作,作家,也是有痛苦的。
一天早晨,我醒来之后想:“等一下!你什么时候决定当作家的?我觉得你从来没有想清楚过这个问题。你爱的人物都离开了你!我要去做一些职业咨询。也许当作家不是最好的决策。毕竟,我现在年纪也大了,我没考虑过退休、社保、休假福利,甚至没考虑过我的人生!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纳塔莉说
读着纳塔莉的心理活动,我们也许感知:写作过程,将会有很多反复的情绪。
毕竟,写作也是生活状态的一种,是经由人为而之的。所以,写作中出现各样情绪,也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人的有感受,有相应敏感度。
尤其身为以写作创作的作家,其实内心更为敏感。
有时,适当的敏感,是培育创作情节、故事和小说的土壤。我认为。
说到“痛苦”,那是无处不在,与人形影不离的东西。痛苦,绝对轻意避免不了。那么,关键是学会如何与它和平相处。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过:太多时候,痛苦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自身的执意和执念给“痛苦”一个侵扰的机会。
痛苦的根源,莫过于人要执着追求一种“结果”。比如写作。写作就一定要当作家吗?当不了作家,就不能写作吗?或者说,写作的成功,是以当作家、以出书为标准吗?
写作,能够成为作家,必然好。但更多的我们,只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只是渴望那份书写的表达。
物性,始终不能衡量精神的体验。我想说。
二、当写作成为主体,它需要什么
读纳塔莉这篇《笔耕不辍》,我似乎从中得到思考。
通常,我们仿佛一心关注“我需要什么”。会不会有人多问一句:“写作需要什么”?
这就好比说,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里,我们习惯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需求,再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需求。
我们关注了自己之后,往往容易忽略对面“那个人”的需要和需求。就好像对面那个人不存在似的。
此时,我们不防问问:写作,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时候,主体是写作,而不是你。
笔耕不辍!
写作需要写作者的笔耕不辍。
三、笔耕不辍,写作的试金石
写作中,一定会这样那样的困难、瓶颈或者情绪。而这也是写作对写作者抛出的考验:你是否真心喜爱写作?!
纳塔莉的朋友问:“问题在于,我要怎么一边写作一边挣足够的钱养活自己?”
纳塔莉说——
我意识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现在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写作就是我的痛苦。
如果我没有钱,我的痛苦就是贫穷,那时候写作就是一片乐土。
闭上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写下去。不要找任何借口。
最后,我所能体会到的:对于写作的信念,对于写作的态度,对于写作的尊重,就是“笔耕不辍”。
摘抄本书语句:
1、小说完结也是一种痛苦。面临这种痛苦,我发现我在四处寻找下一本书的素材。
2、“问题在于,我要怎么一边写作一边挣足够的钱养活自己?”我意识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现在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写作就是我的痛苦。如果我没有钱,我的痛苦就是贫穷,那时候写作就是一片乐土。
3、闭上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写下去。不要找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