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苦行度日的人,内心寻求的不一定就是偏安一隅的宁静与安定;蓦然回首尘缘邂逅的人,也没几人能够洞察前世今生的缘起与蹉跎。岁月是一条河,没有永不改道的航船,也没有亘古不废的渡口;记忆像深沉河床的碎陶,偶有晴明或月夜,在波光潋滟的韵律里低语呢喃……
有些情形只有在梦里才合逻辑,有些事只有在梦里才敢去想。但在梦里,更多的是不合逻辑不敢去看去听去想的事。每到那时,惟愿醒来。风已经住了,树却还在摇摆,这种状态透着诡异。
对于一个很久没有读过书的人,问题指向的总是时间。但时间就在那里,可以远行,可以奔跑,也可以萌呆装傻无所作为,自己不说破,旁人也只好默然。书可以不读,新闻可以不看,别人口中真真假假的故事却无法充耳不闻。如此往复,那些经年不得入目的书,渐渐入了耳,读书也就变成了听书,而这听书也别有几番滋味在心头。
品茗听书,是沉浸在茶馆书场里的优雅,是旧时盛行的文化休闲活动。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皆有听书的去处,无论茶楼还是草棚都是门庭若市。茶楼讲究茶道中的五境,茶点是老字号的精品,说书的是名家,每逢夏日还能品到冰凉沁脾的酸梅汤和雪花烙;棚屋四面透风却聚人气,茶是廉价的沫子茶,说书的是草根,到了极寒的冬日人们提了火篮点着旱烟拢在一起,乐趣却也不曾稍减。
月下听书,是童年难忘的记忆,是葡萄藤下蒲扇摇出的传奇。沐浴着静夜微风,伴着时远时近的虫鸣,那份悠然惬意,那份恬淡从容也许只有童年时光才能与之完美共鸣。从黄金屋到颜如玉,从神仙洞府到无间地狱,从笔记到章回,从志怪到公案……故事虽口口相传多有演绎,但大多有着书目的出处。
网络听书,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信息传播的变革。古人难以想象,世代沿袭的市井文化百年之后竟会以如此迅捷的方式改弦易张。而现代人也愈难寻觅传统文化的踪迹,即便还能听得到蛐蛐叫,还能听得到老段子,还偶有那样的闲暇,但已无法找回最初的感觉。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心境,我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回到听书的本身。
尽管网络里文章泛滥,尽管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留心留意不难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读过和听过的书如今能够记起的寥寥可数,书籍的种类很多,难以一语概括他们的共同特征,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读书还是听书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那就是起始于趣味性,延伸于代入性,沉淀于文化性。即使依靠个人的评判标准,这三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被时间浪潮冲刷抹去的书目也一定是这三点的融合出了问题。
而我如今的听书是无聊旅程的产物,是低调举起阿Q先生的旗帜曲线自救的出路。这是在时间压迫面前不得已的为之,假如未来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我愿重拾月下听书的感念,即使没有听众与虫鸣,即使无人讲解与附和。如此,这道听途说也就不算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