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杰:中药千年“禁忌”的当代叩问:十八反十九畏,是铁律还是待解的医学密码? ——从实验室数据到临床真相,揭开“经典”的温情面纱

若把中医界的“禁忌”排个座次,“十八反十九畏”无论若何都要稳坐第一地交椅。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教材,还是民间中医的世代相传,它都是“死记硬背”的一道红线。有老师讲得更直白:“你即便记不牢汤头歌,记不准药性赋,也必须记住十八反十九畏,不然就是谋财害命!”

中药房里“十八反十九畏”更是“免死金牌”,药剂师攥着处方怼医生:“这组药反着呢!出了事你担责?”可转头看临床,胆肥的老中医们偷偷用“反药”治病的事儿,比菜市场的八卦还要多。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是古人总结的经验太脆弱,还是现代人根本不把“经典”当回事?与其捧着歌诀当圣经,不如扒开数据和案例,看看这千年禁忌到底藏着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吧。

先别忙着给古人贴“落后”标签,十八反十九畏的诞生,本质是“没条件时的无奈之举”。秦汉时期连体温计都没有,医家判断药物“相克”,靠的全是“试错法”——张三吃了乌头配半夏死了,李四用了甘草配甘遂疯了,于是“这俩不能一起用”的结论就传下来了。到了金代,御医张从正把这些经验编成歌诀时,恐怕没料到八百多年后,学生会把“半蒌贝蔹及攻乌”背得滚瓜烂熟,却连“制乌头和生乌头毒性差多少”都不知道。就像古代没天气预报,农民靠“朝霞不出门”判断天气,这在当时是智慧;可现在有了卫星云图,还死抱着谚语歌诀不放,那不叫传承,那叫不思进取! 

最讽刺的是,喊着“禁忌不能碰”最凶的人,往往并不了解真实的临床数据。记得《中医杂志》曾经刊发过个研究:32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制乌头(乌头碱含量0.02mg/g)配清半夏,8周后疼痛缓解率87.5%,没一个中毒的;同期单用制乌头的对照组,缓解率只有62.5%。北京中医药大学更是不信邪,他们调研了102个三甲医院的中医专家,85%都用过“反药”,治肝硬化腹水时,小剂量甘遂配甘草,腹水消得比常规药快3-5天,电解质紊乱还少了40%。这些数据摆出来,再看那些说“反药绝对不能用”的人,像不像捧着算盘骂量子计算“数典忘祖”?

现代生物实验室更不给“经典禁忌”留面子,甚至直接把“反药”的老底扒得一干二净。过去说“甘草反甘遂”,只知道会出事,不知道为啥会出事,更不知道会出多大事;现在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一测,才发现甘草酸和甘遂里的大戟二萜醇会搞“化学反应”——剂量控制不好,毒性会翻好几倍;可按最愚蠢的1:1去配,甘草酸又能帮着代谢毒素,毒性比单用甘遂降低60%。南京中医药大学更狠,做小鼠实验发现,制乌头配半夏按2:1来,半数致死量(LD50)比单用制乌头高1.8倍,抗炎效果却强2.1倍。这哪是“反药”,分明是“原始股中的潜力股”——古人没条件搞研究,只能靠“哥德巴赫”去猜想;现在有了全新的技术,还把“猜的结论”当真理,不是蠢就是笨,用句俺独创的歇后语——蠢他娘哭半夜,蠢死了!

可笑不?真的可笑。可笑“教材与临床的割裂”。课堂上老师把“十八反十九畏”说成“中医保命符”,可到了医院,面对72岁肺癌晚期患者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常规药没用,主治医师敢用2g制乌头配3g半夏,3天就好。为啥?人家知道“患者寒饮重,小剂量能温化,还能用生姜减毒”。反观刚毕业的学生,拿着处方看到“反药”就手抖,不是学得好,是学死了。这就像教开车只教“红灯停”,却不教“特殊情况能闯红灯”,真遇到救护车,只能眼睁睁看着堵路——教材该教的不是“不能碰”,而是“怎么碰才安全”,可现在倒好,把“规避风险”搞成了“放弃疗效”,这真的是“宁信书不如无书”。

我这样说,并非要彻底否定“十八反十九畏”,也不是主张所有的“反药”都去碰,有些禁忌确实是“阎王的底线”。2020年有基层医院用生乌头配半夏,剂量还超大,结果造成2个患者心律严重失常,差点丢了“卿卿性命”;藜芦配人参更狠,近年来己发现18例中毒案件,死亡率33.3%。这些不是“禁忌错了”,是“用的人蠢”——把生乌头当制乌头用,把“救命药”当“毒药”吃,出了事赖“经典不准”,就像酒驾把车开到沟里,却硬怪马路没装防撞栏一样荒唐。真正的用药高手,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深知“哪些能碰、哪些是碰不得的”,而绝非“和尚能碰,我凭啥碰不得”? 

说到底,十八反十九畏的争议,是“经验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碰撞。古人用经验画了条“安全线”,现代人该做的是用科学把“线”画得更精准,而不是把“线”当成“围墙”。现在国家搞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收集1200多例案例建数据库,做的就是这个事。未来教材里要是能写清“制乌头配半夏安全剂量0.5-3g”“甘草配甘遂适合虚证腹水”,而不是一上来就喊“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也不是“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事实上,中医从来不是靠“守着经典”活下来的。有史料载:张仲景早就用乌头配半夏,孙思邈也曾用甘遂配甘草——那些真正让中医活在历史里、立在百姓中的大家,哪个不是敢破敢立的主?可现在倒好,有些人为了“安全”,把中医硬生生搞成了“胆小鬼”:不敢碰反药,怕担责;不敢搞创新,怕出错;只会捧着几百年前的歌诀当圣旨,遇到临床难题就躲,碰到科研疑问就绕,活脱脱把“治病救人”的行当,干成了“照本宣科”的和世佬。要我说,与其整天争论“反药能不能用”,不如多扎进实验室测测成分,多上上临床攒攒案例——数据不会说谎,疗效才是硬道理。毕竟,患者找中医是来治病、是来救命的,不是来听“这个药反着呢”“那个药碰不得”废话的;要是连“让药治病”的胆子都没了,守着再厚的经典,又有嘛用?

作者简介:苏清杰,鲵龄源系列产品发明人。军旅16年,两次荣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后在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团首席专家。并有《国医大解读》等9部书稿出版,其中《临床血流变学》(合著)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汉语编程基础》(合著)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正在撰写的有近30万字的科普新作《新医林改错》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观物--009 温热凉寒平&七情配伍&君臣佐使 温热凉寒平 药与食均有五味:温、热、凉、寒、平。 温性药食:具有温...
    冯贻伟阅读 4,274评论 0 1
  •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禁忌才是用药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中医前辈们劳苦功高还总结出一系列的纲领,比如“十八反”和“十九...
    柳夏一季阅读 968评论 0 3
  • 从医篇 一 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
    彭泰来文化公益理事会阅读 5,887评论 0 8
  • 药物自身有若干的特性和作用,称之为“偏性”。中医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中药里把药物和疗效...
    迷途小书童zZ阅读 838评论 0 1
  •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篓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解析: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
    中医范儿青年厚朴阅读 13,225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