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一个充满了持续高强度压力的“有毒的”环境,会让宝宝产生内在紧张源。这些紧张源代表着宝宝大脑发育最初的遗传因素,需要大脑集中注意力,向学习方面转移。当然,有些压力是所有人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如宝宝断奶或是宝宝睡觉前哭闹不停。但是,当压力水平持续攀升,居高不下时,“压力荷尔蒙”,比如皮质醇就会渗透婴儿或是儿童的大脑,最终因压力使大脑构造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孩子的长期行为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学习困难。
因此,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没有慢性压力的环境中,他能以更具建设性、更积极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
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宝宝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环境。简短的“爸爸爱他的心肝宝贝”这样的话语片段,对于一个刚刚开始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吗?是的,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每个细小步骤中,“呜呜”“呀呀”“妈妈爱你哦”以及“好美味的馅饼啊”这样的话语连接着大脑数十亿的神经元,产生复杂的神经元回路,从而使孩子的智力潜能达到高潮。当这种情况达到最佳状态时,加上咿咿呀呀的细语、嘻嘻哈哈的笑声以及理想的温和平静的家庭氛围,大脑将发育得完美至极。然而,这些最佳条件缺失了,孩子早期语言环境将非常糟糕,大脑发育会遭受非常不利的影响。
父母对宝宝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个前提下,词汇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很多话语,但是它们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依赖于响应能力和温和度。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责,我与队友相处并没有十分和谐,总是不能相互理解,有时候还互相埋怨。我怪他回来玩手机不看着宝宝等等,他怪我不理家务等等,各种矛盾经常各自做各自的事,不怎么交流。
有时候我还经常发飙,因为只有这样队友才会帮忙看一下宝宝,或者在宝宝的某些事搭一把手。我还是想努力一下,克制自己的脾气,尽量与队友沟通一下,也请他多担待一些,想给安安一个和谐的家庭,只希望她健康成长。
面无表情实验
马萨诸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曾在网络视频上完成了一个让人难忘的“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这是个关于宝宝社交需求的例子,让人感触颇深。
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她的宝宝扣在了一个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宝宝一起嬉戏。然后妈妈突然背对孩子,当她再次转过来时,面部一下子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宝宝满脸茫然地盯着她,紧接着宝宝的面容如阳光般灿烂,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回应。当宝宝意识到这纯属徒劳时,便耷拉着小脑袋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幕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接着,我们看到妈妈开始焦虑,束手无策。最后,她苍白的面部又恢复到了之前慈爱温柔的妈妈的模样,宝宝也马上就又高兴起来了。
现实生活中,慈爱温柔的妈妈很少玩这样的游戏,但是对于很多宝宝来说就是这样的道理,因为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他们的生活。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正如之前提到的压力荷尔蒙一样,皮质醇开始浸入宝宝的大脑,这对宝宝大脑的核心区域极为不利,它将直接影响宝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样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逆的。
这再次证明了儿童的基因或潜力蓝图、与生俱来的天赋,实际上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真相。在表观遗传学中基因受到环境影响的改变,向我们展示了尽管发育对本性没有促进作用,但是具有破坏作用。已经证明“有毒”的早期语言环境,包括高压环境能深层次对基因造成不利改变,从而永久性地影响大脑发育。有必要强调一下我们正在讨论的是恒定不变、长期性的、永无休止的压力,而非偶尔的不如意,如疲惫不堪的妈妈或是爸爸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宝贝,现在都凌晨两点了,求求你赶紧睡觉吧,我都已经困得不行啦!
我要改改自己的脾气,我有时候特别容易发火,有时生气之下还会打安安,虽然安安还觉得是我在和她玩,我还经常吼她,有时候自己生气更把她弄哭过,看了书里的实验后特别抱歉,我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在队友还是在安安身上。
记住偶尔一下发泄没事,不要长期变成这样,不要过度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