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把重心转移到理想化自我上,他不仅会抬高自己,而且势必从一个错误的角度看待实际的自我——一个既定时间里的他自己。被美化的自我不仅变成被追求的幻影,也变成了衡量实际自我的测量尺。并且,当从神一样完美的视角看待实际的自我,看到的是如此尴尬的景象,以至于他会不由地心生鄙夷。另外,动态中更重要的是,人类实际的样子一直会显著地干扰他追求荣誉的过程,因此他势必会憎恨他实际的样子、憎恨他自己。
自负和自我憎恨事实上是一个共同体(自负系统)。不论我们的皮格马利翁有多么疯狂地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辉煌的人,他的驱力是注定要失败的。有时候他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离婚,换一份工作,搬家,或者去旅行,但事实上他总会带着他自己一起。即使他像一台运行良好的机器,仍然会存在能量、时间、力量、耐力的局限性,即人的局限性。
最好的描述这种状况的方式是借用两个人。一个是与众不同的、理想化的人;一个是无处不在的陌生人(实际的自我),他总是干涉、打扰、令人难堪。用“他和陌生人”来描述这种冲突看起来是恰当的,因为这接近于个体所感受的。另外,即使他可能抛弃掉实际的神经症困扰,把它视为与自己无关或者无联系的,但是他永远不能为了不让困扰“留下记录”而逃离他自己。虽然他可能是成功的,可能表现极好,甚至被着迷在独特成就的浮夸幻觉中,但是他仍然感到自卑或者不安全。他可能会痛苦地感到自己是个虚张声势的人、一个劣质品、一个怪胎——他不能解释这种感受。他对自己内在的了解会明明白白出现在他的梦中,在做梦的时候他会接近现实中的自己。
通常,现实的自己会痛苦地、明白无误地侵扰他。实际的、经验的自我变成了与理想化自我捆绑在一起的无理的陌生人,而且理想化自我用憎恨和轻蔑对抗这个陌生人。实际的自我成了骄傲的理想化自我的受害者。
自我憎恨使人格中的裂痕显现出来,这种裂痕始于理想化自我的形成。它意味着有一场战争开始了。而且这的确是每一种神经症的本质特征:他在和他自己作战。事实上,它为两种不同的冲突提供了基础。其中之一是自负系统本身。它是扩张型驱力和自谦型驱力之间潜在的冲突。另一种是整个自负系统与真实自我之间更深的冲突。
存在于自负系统和真实自我之间的战斗,我们叫它核心的内在冲突。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存在于健康的力量和神经症的力量之间,建设性的力量和破坏性的力量之间。在自负系统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冲突具备比其他冲突更大的使我们分裂的力量,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卷入与整体卷入的差异。二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我们的真实自我伴随着成长的能力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
对真实自我的憎恨可能几乎以纯粹的形式出现,然而对实际自我的憎恨总是一个混合现象。
德国诗人在他的《成长的烦恼》中表达了自我憎恨的本质:
我将死去,被我自己毁灭
我是两个人,我能成为的人和我现在是的人
而最终一个将会摧毁另一个
我能成为的人如同阔步的骏马
我现在是的人被马尾束缚
如同车轮,我被困其中
如同复仇女神,手指缠绕
抓向牺牲者的发中,似一只吸血鬼
坐在他的胸膛,吮吸,吮吸
诗人用几行字表达了这个过程。他说我们可能带着使人乏力的、倍感折磨的仇恨憎恨我们自己——一种极其破坏性的仇恨,以至于我们无力反抗,以至于它可能在精神上毁灭我们。而且,他说我们憎恨自己,不是因为我们无价值,而是因为我们被迫超越自己。他说这种仇恨来自我要成为谁和我是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是一个断裂,而且是一场战争。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自我实现的挣扎》卡伦·霍妮 |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