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白话】不得志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志节不受委屈,人格不受侮辱的是伯夷与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尽管志节受委屈、人格受侮辱,可是言语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他还说:“虞仲与夷逸隐居起来放言高论,人格廉洁,被废也合乎权宜,但我与这些人都不同的。我没有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做。”
孟子谈到的四种圣人其中包括伯夷和柳下惠,第三种是伊尹,第四种就是孔子,而孔子最伟大。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间的时、时机的时。
简单来说,孟子认为,孔子做事能与时机契合,该清就清,该和就和,该任就任。前三种圣人,能够清高的不能随和,能够随和的不能清高,能够负责任的不考虑清高与随和,都有局限性。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就只能选择一条路来走,不可能什么都要。如果想什么都要,那就要有非常高的智慧作出判断,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恰当的,这太困难了。所以,孟子说圣人有四种,对我们而言,反而是很好的参考。
孔子的境界一般人极难达成,他是该如何便如何,视情况而定。
有句名言是“一曝十寒”,晒一天太阳,然后在冰箱里冻十天,再好的种子也不能发芽啊。孟子把自己比喻为温暖的太阳,我一去就将齐国国君照耀得很温暖,让他愿意行善。
学习儒家精神,不能只看字面。 “无可无不可”并不是投机取巧,那就不是学孔子了。
学儒家,要知道行善是原则,如何行善是方法,方法一定要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原则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