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性别及其所在社会对该性别的全部要求的觉知,它是发展自我概念的重要方面。
1.性别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女孩有更强的同理心和帮助人倾向。一些研究还发现,女孩对父母更加顺从,比男孩更多地寻求父母的赞许。在童年早期、青少年前期和青少年期,女孩更多地使用积极回应的语言,例如赞美、同意、感谢以及详细说明他人所说的内容更多地使用积极回应的语言。
女孩在言语任务(类推除外)、算数以及需要良好的知觉技能的任务方面表现更好。男孩在空间能力、抽象数学和科学推理等方面的成绩更加优秀。
在四岁左右,女孩的问题行为减少,而男孩却变得爱惹麻烦或“调皮”。性别差异对于男孩和女孩群体而言是有效的,但对个体来说却并非必然。
2.性别发展的观点。
性别角色。人们期望女性顺从并充当养育者的角色,男性应该主动、具有攻击性和竞争性。
性别特征形成。是儿童获得性别角色的过程,它发生在童年早期,但儿童性别特征化的程度存在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儿童在两三岁时开始出现性别刻板印象,在学期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五岁时打到高峰。学龄前儿童,甚至年长的儿童,常常将积极的品质归于同性,将消极的品质归于异性。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非此即彼。对于这些问题,天性和教养可能同时起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的影响并不是普遍的、必然的或不可改变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不是轻易可以克服的。
生物学取向: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着类似的性别角色,这说明,至少某些性别差异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当代的研究也不断为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提供证据:基因的、激素的和神经学的。
精神分析取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继承父母中同性别一方的特征、信仰、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性别认同。认同是童年早期人格发展的重要部分。
认知取向:儿童在社会中积极地搜索关于性别的信息——谁做什么以及谁能和谁玩。当儿童知道他们属于哪种性别后,他们就做出自己所认为的与该性别一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