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也呈上升趋势。脊柱弯曲、膝盖积液,坐骨神经痛等职场人的各种老毛病在青春洋溢的青少年儿童身上也开始常见起来。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强健的体魄才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在如此严峻,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建议家长们这么做来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们动起来,爱上运动,从而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阳光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身体成长规律,选择合理的运动一项运动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去进行引导和启发锻炼,运动要循序渐进,一些专业的运动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运动损伤,打击孩子的运动热情和信心。
3-6岁的孩子,身体处于平衡性、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期,平衡车和轮滑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既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7-12岁的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前期。这个时候身体已经有一定基础,可以增加运动的多样性,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不过这个阶段的孩子骨骼还比较脆弱,应该避免一些激烈性的对抗运动。像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这类非身体对抗类的运动项目就很适合。
12-18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到青春期,他们的骨骼和肌肉含量已经接近成年人水平,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需要力量,爆发力强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运动
学习和运动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如果孩子缺乏运动,体质弱,根本无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身体吃不消,精神撑不住,哪里还有精力来学习?而运动后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对我们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商业大亨,政界名流也都是运动达人。
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学习的间隙,敢于走出教室,到操场外面蹦蹦跳跳,活动下筋骨,扭扭腰、踢踢腿、练练下蹲。远眺下绿草坪或者树木。平常回家路上,能走路就不坐车,能爬楼梯就不坐电梯。
运动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性格与意志的锻炼与升华,培养孩子敢于拼搏,勇敢和坚毅不挠的精神。爱运动的孩子,未来会走得更远。将运动规划在每日的学习和生活计划表中,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并在运动中学到东西,从而,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价值和重要性,促进孩子爱上运动并坚持下去。
父母以身作则,全家动起来都说父母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作用明显。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中显示,有接近50%的孩子表示自己不参加体育运动。而“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在对近2000名的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后得知,没有运动习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超过60%是平常也不运动的。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父母动起来,孩子自然就会对运动感兴趣。孩子都是模仿的天才,想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父母就先从自身做起。
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运动,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和自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