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天带姐姐读书。她读读书营规定的节选,我读最近图书馆借的书。
她读的磕磕巴巴,速度还特别慢,因为有很多生字不认识。我读的不出声,姐姐听到我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凑过来问我:“妈妈,你的书是不是好读点,我来读一读。”结果,她读到几个字就不读了,说我这个比她那个还难读。
她说:“妈妈,你是怎么能读懂这些文字的意思的?”我说:“我这个是带点文言文的文章,是古代人写的,开始也读不懂,十多分钟才读两三页,但是,后来读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读的快了。”
我突然就觉得,这可能就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我跟姐姐说,等你把读书营12本书都读完的时候,你肯定也能跟我一样快了。
我这不是诓她读书,是她老妈亲测有效,读书真的有这样潜移默化的神奇功效。
最近,我读《红楼梦》第二遍也接近尾声了,突然有种开窍的感觉。
回想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拿起书时是抗拒的,逼迫着自己读,读着读着还是能进入意境,也能对故事的发展与全局有个大概的轮廓。但阅读速度极慢,因为文言类的文字转化成汉字,得花费点时间,这样一消耗,读书的兴致就少了一大半。
所以,第一遍《红楼梦》我仿佛是被迫进入了一间陌生而朦胧的房子,想要一探究竟,但总是磕磕绊绊看不清前路,费了很大的力气,能摸爬滚打着出来,已经很不错了,哪有时间观赏风景。
这也是我要读第二遍的原因,这已经快接近尾声了,突然觉得,读起来轻快很多。虽然也有些晦涩的文字,但怎么也能猜透它的意思。偶尔有些不认识的字,虽然还是不确定它读什么,但好像我已经给它们另起了名字,我知道你在这句话中什么意思,至于它究竟叫什么,好像意义不大了。
就这样,我又开始了另一篇文言文字小说。突然觉得,读起来要畅快很多,虽然比白话文还是有差距,但是比起最开始读文言文的那种晦涩头痛,还是要轻松多了。
这就是我最近读书的一点小感悟吧。虽然也不是什么大彻大悟,但至少能说明一点,多读书,确实能加快读书的速度,而少量不认识的生字,并不会影响读书的进度或者对整本书的理解。
我读文言文,跟小学生读书,应该是可以类比的。如果还是觉得会磕磕绊绊,只能说,读书的数量还不够多,不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最近在读书营里,看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识字量太少,难以完成读书营要求的任务。我突然就有感而发,可能并不影响,少量不认识的字只要不影响孩子理解,跳过就行,只要能静下心读的孩子,读过几本书过后,至少在读完这十二本书后,肯定能跟上进度。
所以,我也期待,我们碗儿姐姐,能在读书营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