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影城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新片,4K、120 帧,值回票价(150-200 元)。
采用如此之高规格的拍摄技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非常细腻。在此之前,演员的情感可以通过化妆来弥补和加强,但在这部片子里走不通了。演员的神态、微表情,会在银幕被曝光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留意到苍蝇在画面飞过,能欣赏演员的小动作——比如手指捏了一下大腿,皮肤轻微地由红变白的一瞬。
故事和电影画面是相得益彰的。主角是个心思缜密的军人,而细腻的画面突出了主角视角观察到的细节——街头的事物、或者他人的眼神,然后又从脸部表情表达出来。
而对电影故事本身的评价,似乎出现两极分化,有人觉得老套、对战争反省得不够深刻。但我个人觉得,故事已经足够出色和完整,表现了主角在整次中场表演活动里遭遇的种种,由最初的迷茫至心态转变、最后找到自己的意义,不至于过分严肃,也不会无趣。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你英语一般、不得不看字幕,那么注意力一定会被分散。视觉焦点不断需要转移(看一句字幕再看一下画面),会失去太多专注欣赏画面的机会。建议挑后排一些的座位观影。
影片放映前,播放了一段李安预先录制的片段,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探索。李安不是第一次进行电影拍摄上的大胆尝试,《少年派》在当年也是最先一批探索 3D 技术的影片。或许,电影工业的技术标准又会迎来一次提升。
上一篇:《第一次打 1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