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一个很久以前的话题: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看的理解。
其中一个回答与众不同。
作者的意思是:
生活上一定要向上比——你才有工作的动力。比如说看别人过的多好,钱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想要钱多,就得努力工作,才能早日过上好生活。
工作上要向下看——因为向上看的话,比不过优秀的人,就会产生焦虑抑郁,严重厌弃自己。
看完此作者的全部理解,觉得他的回答是非常矛盾的。这里就不细究矛盾之处了。而是对原话题表达一下看法。
我赞同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太苟同。
“生活上向下比”,就不会产生虚荣攀比心理,不会过度消费,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入不敷出的现象,使自己的生活减少许多烦恼和焦虑。
前几年看过两条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新闻。一个是买了奢侈品牌的裤子,洗过一次后裤子就再不能穿了,去找售后。人家说:裤子的材质是不能洗的。买这裤子的人基本就是穿一次就扔了的。另一个是奢侈品牌的皮鞋。碰见下雨,走路踩水,然后鞋子就坏掉了。店家说:这鞋是不能碰水的。买这鞋的人都是在干爽的路面穿用的。
普通人省吃俭用买的一块名表、一款名包、一件打折换季的名品衣衫,往往是一些人衣帽间中最不起眼或早已弃之不用的东西。
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是不同的。
为什么不能苟同“工作上要向上看”呢?因为太笼统了。向上看什么呢?看工作的成绩、升职还是努力勤恳的态度?
如果看升职的话,那就等着自己焦虑抑郁吧。因为升职的原因不单单有个人因素,更多的是家庭背景人脉关系。
因此,我觉得生活工作都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和憧憬,否则每日都要惶惶然度日了。
其实,本篇开始要倡导的观念是“生活中向下比,学习中向上比”。这句话出自一个五个博士生的爸爸,在他最小的孩子考上博士,他对采访记者说的类似家训的话,距今二十年的光景了吧。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就在我要输入正文时,突然发现这句话已经不适合每个家庭了。
就像当今的工作业绩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努力,更多的是各自家庭后盾力量一样,学习也基本类同于工作了。
就像春节许多打工仔需要竭尽全力抢火车票,而精英家庭早有能力为异地工作的崽买了房买了车,根本没有春节的匆匆太匆匆的紧迫感。
同理,拥有学区房的较好的教育资源,中小学移民、高考再返回来即可以优厚的条件就读清北……诸如此类,起跑都不是一条线,怎么去比?
所以,工作也好学习也好,不要和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努力了,只要不辜负时光了,那你就是胜利者;超越了昨天的自己,你就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