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今天全家去打羽毛球,娃的步伐和击球确实有进步。后场的两个点步伐已经基本上能做到第一反应,击球的力量也有,就是击球点再略高一些、击球时起跳就更完美了。

想起来最后一次去上刘教练的课都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课时也还剩下个4、5节。年后球馆老板说刘教练因为家里有事,要照顾老人,没有办法继续带这批学员,给大家找了3个新教练。我们跟着教练上了90节,横跨了3年多,本来想着把教练教的动作都做标准了就回去跟着她继续上,没想到中间还出现了变故。

现在没办法了,教练换人了,但每天的挥拍和俯卧撑不能停。后场的两个点熟练了,就练两腰的吧,反正在家也能做做步伐,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就可以到小区的场地去给娃喂喂球了。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一点也不差,大班课也好,小班课也罢,教练说的课后不巩固不复习,再去上多少节也白搭,不可能指着用正式上课的时间去做重复的枯燥的练习,练习就应该在课后频繁地加紧做,课上主要是学习新东西的。

按步就班地把教练的要求做到、做好,上场就基本没问题了。

其实打球和学习一个样,把老师的要求不打折扣地做到,考试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昨天和几个家庭出去玩,我才知道其中一个妈妈已经把孩子想要的所有东西跟分数挂钩这个原则搞了四年了,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但凡想要买新书,买他喜欢的东西,成绩得到95分以上。

目前看来这个孩子的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首先是不愿跟别人沟通心里的想法,其次是老师一个无意的举动,比如说刚发完卷子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觉得是老师在生气,觉得自己考不好了,换个同桌也觉得是因为老师认为他表现差了才给他换同桌。想来他这种情况从四上一开始就出现了。当然这里面有换班主任后不适应的原因,但是家庭的原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这个妈妈之前在大家面前说的一直是“其实我们也不在乎分数”,但实际是每次考完试,不管是单元测验还是别的,最爱打听分数就是他们。

现在孩子的心理越来越敏感了,她还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说你不应该把分数和他喜欢的东西挂钩,他一担心考不好了你就安慰他说不要紧,但你的行为又是相反的,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我猜她应该没有吧,因为昨天直到走的时候她一直问我的如果提高语文成绩。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但是结果不好,通常都是因为父母出现了问题。我真害怕有一天她会只希望孩子心理健康就好了,到时候一切都晚了。

昨天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她这么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挂钩,如果孩子的逻辑再强一些,也完全可以要求他的父母一年挣个千八百万的。不过我想她是不会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的。

顺便补一句,我们昨天一起去玩的五个家庭,去年也有一次大家一起出来玩,我跟孩子们一起做了个类似于真心话的游戏,就是让他们当着父母的面吐槽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五个孩子里,按从愿意吐槽到拒绝吐槽排序,这个孩子排第五,也就是说,他是最拒绝吐槽的一个,拒绝到逃离现场,拒绝沟通的地步,而我在前几天《相信孩子》一文里那个玩笔的孩子排在第四,也是拒绝吐槽的一个。

我想这两个孩子对于父母的不满已经到了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说他们已经不相信父母能因为他们的吐槽能有所改变了,也从这里可以推断,平时家长的独断专行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孩子都拒绝沟通。只是这两个孩子的区别在于,排第四的孩子以妈妈所说的“偷奸耍滑”而非正面手段来对抗,百排第五的孩子已经在心里接受了他妈妈给他的“以分数论成败”的定位,并且这种错误的定位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他,让他开始自我否定,甚至远离群体。

心理上的问题总是最隐蔽、最难发现、最难解决的。可惜这个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家这个不合群”。

唉……一声叹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