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体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与感觉、知觉、记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
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
2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它需要 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二、 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 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2.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
解决问题。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辐合性问题:
1. 底边3米高2米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 张伟比李明矮,但比罗林高,罗林比雷松高。谁第二高?
3. 如果你从高楼顶上让一个棒球和一个宝龄球同时自由下落,哪一个首先触到地面?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发散性问题:尽可能说出回形针的用途?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 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 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 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表象257-261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遗觉象:儿童在观看了某件东西后,在短时间内(约几分钟),仍保持着异常鲜明、生动、清晰的形象。尽管该件东西已从眼前移去,但观看者似乎仍能"看到"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历历在目,保持着原有的一切特征。这样的视觉表象即遗觉象。
与知觉的关系: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形象:鲜明生动、持久稳定、完整
表象: 暗淡模糊、易变动、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
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表象); 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
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概念262-267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质
外延是指属于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量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比较一下:
“脊椎动物”
内涵:生命、脊椎
外延:一切有脊椎的动物:鸟、鱼、蛇、兔、狼、豹等
鸟:
内涵:生命、脊椎、 羽毛、无齿、有喙
外延:世界上的一切鸟类。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
概念和词紧密地联系着
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但是概念是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标志。
一个词(多义词)可以代表不同的概念
相同的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二) 概念的种类
概念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概念形成过程的性质
自然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在实验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一种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为了某种研究的需要自己创造的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出来的。在这个理论中,
1)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2)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3)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4)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贮存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一层的各概念共有的特征,贮存在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
实验假设:一个特定的问题将会激活层次网络的一个结点,假设穿过层次网络去发现一个答案的距离越长,则所用的时间越长。
实验过程:向被试呈现句子,如“金丝雀是鸟”、“金丝雀是动物”,要求被试用按键的方式对句子的真假做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结果发现,被试判断“金丝雀是鸟”所用的时间比判断“金丝雀是动物”的时间更短。
实验核证一种属性是不是属于某一概念,其所需的时间也决定于需要搜索网络中的层次数。
(二)激活扩散模型
1.各种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它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在概念网络中,连线的长短表示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
2.假定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而且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者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作用。
语义启动效应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让我们来看一个孩子如何学习“狗”的概念。
一个小女孩和父亲一起散步。他们走到邻居家门前,看到一只不大不小的狗,父亲说:“看,这是条狗“。接着他们又路过另一个院子,看见一只猫,小女孩说”狗!“父亲纠正说:”不,那是只猫。”小女孩想:“哦,原来狗大猫小”。他们又路过一个院子,这次她看到一个小哈巴狗。她说:“猫!”父亲说:“不,那是条狗!”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它可以简化概念研究的进程。赫尔首次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无意义音节给它们命名,如用00代表“氵”Ser代表“歹”,Li代表“力”等(材料见表7-1)。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布鲁纳研究
材料:四种性质的图片:图形(圆、方、十字架);图数(图形数目为1、2、3个);颜色(绿、黑、红);边线(1、2、3条)→不同属性结合成多种概念,如“三个黑色圆形”。
程序:将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的属性以及概念的构成。然后心中有概念,让被试提供图片,说对错。
结果:被试判断正确→形成人工概念。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对所要形成概念的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样例学习说
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者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原型。
第四节推理268-271
从已知的信息得到结论的认知加工过程
演绎推理: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
有关演绎推理的一些研究。
(一)三段论推理。它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例如,下面有4个三段论式:
1.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因而所有的A都是C;
2.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
3.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B,因而所有的A都是C;
4.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这4个推理可用下列图形来表示。图7-7说明三段论例1-4各种可能意义的图解图见
气氛效应理论: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将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具体来讲就是,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
同样,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的结论。
一个全称的前提和一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
换位理论: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例如,要求从下面两个前提和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如,A>B,B>C,所以A>C。
(三)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
以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为例。在实验中,他给被试看四张卡片,卡片的一面写有字母,另一面写有数字,见图7-8。
同时,主试给被试提出一个规则:“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要求被试说出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翻看哪些卡片。
根据这一实验,沃森等人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被试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的证实倾向。这是一种偏离逻辑规则的倾向。
对证实现象的解释:卡片选择作业中的错误与实验材料的性质有关。由于实验采用可抽象的、人为性的材料,因而导致了错误。
如果把卡片的内容换成试述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率就会明显升高
例如,格瑞格的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了一面写有下列内容的卡片(图7-9)要证实的规则是:“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超过19岁”。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与被试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有高达74.1%的被试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归纳推理: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第五节问题解决272-287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一个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去开箱门的行为。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
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问题空间
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二)问题的种类
1.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根据在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
在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3.根据在问题解决时,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OTRHS五个字母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涉及价值观判断、过于复杂而无法用公式计算的问题、未知信息太多的问题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是: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以河内塔问题为例(图7-10):
河内塔问题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
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从这根棒搬到另一个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
河内塔游戏:
1.有三根杆子A,B,C。A杆上有若干碟子。
2.每次动一块碟子.小的只能叠在大的上面。
3.把所有碟子从A杆全部栘动到C杆上。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可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走迷宫问题。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第六节决策288-296
一.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二.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四.想象的过程和种类
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五.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七.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1,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八.推理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
①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②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③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九.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十.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②定势;③功能固着; ④动机; ⑤情绪;⑥人际关系。
十一、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附录 名词解释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