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洛书古 大雁乐土
大雁,彝语叫“谷嫫”,也有些人是翻译成“天鹅”,由于峨洛书古栖息着谷嫫,所以又称为“大雁湖”“天鹅湖”。在大凉山,公认的大雁栖息的地方不多。位于凉山州越西县书古镇境内的峨洛书古,是其中之一。彝族有歌谣唱到:
天上飞翔的大雁啊
你是从斯木补约(昭觉的一个地方)飞来的吗
是否经过奢图嘎嘎家
嘴里是否衔带荞粒
天上飞翔的大雁啊
你是从麻地尔曲波(一说是甘孜州贡嘎山,另一说是云南玉龙雪山)飞来的吗
是否飞过高高的雪山
嘴里是否衔带一片雪花
天上飞翔的大雁啊
你是从峨洛书古飞来的吗
是否在弯弯的湖泊上飞过
嘴里是否衔带稗子吗
峨洛书古是大雁栖息的地方,至今,这里的人们在讲到大雁抚育小雁,训练小雁飞翔和归群的时候,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小雁刚学习飞翔的时候,起初,小雁就像彝家纺线的线团一样,从空中直坠而下,母雁一遍又一遍地把小雁带上空中,一遍又一遍的教小雁飞翔。当雁群南飞的时候,大雁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结队到每个雁窝的上空,“咕啰咕啰”鸣叫着,“挨家挨户”动员小雁,让小雁归群南飞。起初,小雁不肯离开母雁,偎依在母雁身边,不肯离去。母雁“狠心”的扇动翅膀驱赶小雁加入到雁群里。小雁从雁群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雁身边,回到温暖的巢窝。母雁就一次又一次地用翅膀扇着小雁,一次又一次地驱赶着小雁,让它加入雁群。如此反复,直到最终小雁依依不舍地离家而去。而雁群,也一直在空中回旋飞翔,“咕啰咕啰”地鸣叫着,召唤着小雁,耐心等待着小雁归群,加入雁阵。直到每个小雁都加入雁群队伍,才从峨洛书古上空,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朝南飞翔,飞到“阿伙诺依”(安宁河谷平原)去觅食,开始新的生活。
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爱的吟唱。
每次看到小雁归群的情景,都让人们感动不已,特别是远行的游子,远嫁的女儿,睹物思情。男人们则联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到他乡打拼;女人们则想到总有一天,自己会离开父母,出嫁他处。远方的游子,远嫁的女儿,思乡之情,通过大雁来表达。由此,彝族传统民歌《古嫫阿芝》中唱道:
大雁啊 大雁
你可曾飞过我的故乡
可曾看见我慈祥的父亲
放牧于故乡的山林间
大雁啊 大雁
你可曾飞过我的故乡
可曾看见我织布的阿妈
坐在夕阳下的坡地
大雁啊 大雁
你可曾飞过我的家乡
可曾看见我犁地的阿爸
站在高山之巅遥望故乡的炊烟
可曾看见我弟弟骑着骏马
辉煌大山的风采
可曾看见我妹妹放牧牛羊……
每每听到这如歌似泣的歌声,都让人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低泣成声。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大雁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象。
大凉山的彝人无比崇敬大雁,把它看作神鸟,每到秋冬季节,都能看到它们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大雁能知冷与暖,蜜蜂能辨西与东”,我们的先民从大雁随季节的迁徙,不仅预知了时令的变化,以便安排农活,增减衣物。更主要的是,他们此时便心思涌动,敏感的心灵产生出对山河岁月的敬畏。大雁在大凉山彝族民间传说、创世史诗、宗教经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
大雁被凉山彝族视为信使,这与大雁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关。大雁长相柔和,性情温顺、合群。由于对生活环境要求高,很少与人发生接触,也不会给人带来伤害和不利,人们只能在其迁徙的时候才能远远地看到它们。彝族《指路经》中这样吟唱:“大雁啊大雁,但愿你能够,一年来一次,一年叫一次。”而凉山彝族挽歌里也经常提到大雁:“如果你的灵魂能变好,愿你变成空中的大雁,每年的蛇月马月往南飞,不求与你见一面,但求听到你一声。”
彝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谷嫫阿芝(母雁阿芝,也译作“大雁姑娘”)的感人故事。据说,土尔山下住着一个单身汉木呷。木呷每天辛勤劳作,过着简单但孤独的生活。有一天,从天空中飞过的谷嫫阿芝被木呷的勤劳善良感动,化作人形偷偷给他做饭扫地。
终于有一天木呷发现了她,并娶她做了妻子。谷嫫阿芝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木呷,并跟他约好不能提自己是大雁的事,否则她将不得不离开他。谷嫫阿芝为木呷生儿一对儿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两个孩子因顽皮而发生口角,木呷一气之下对两个孩子骂道:“两个母雁羽毛生的孩子,别吵闹了!”约定被无意间打破,谷嫫阿芝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致使她又化成了一只大雁,回归茫茫长空。临走时,大雁姑娘便对两个孩子说说:“我走后,你们要是想妈妈,每年秋天一片金黄的季节时,我要跟着你们外公、外婆要来看一次你俩。记住,飞在前面的那只是外公,飞在中间的那只是外婆,飞在最后的那只是妈妈。”说完,大雁姑娘立刻变回一只大雁在空中徘徊了三圈后依依不舍地飞走了。
妈妈变回大雁飞走后,两个孩子日思夜念妈妈,盼着妈妈早点来看望自己。见此情景,木呷很后悔骂了大雁姑娘,在自责当中打发着日子。两个孩子扳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秋天快点到来,盼望尽快见到睡梦中见到的妈妈。
终于秋天到了。有一天,两个孩子在院坝里,看见三只大雁整齐地排成一纵队从他们俩的头顶上飞过,他们异口同声地吼叫道:“妈妈!妈妈!我们的妈妈!”听到这一叫声,飞在最后的大雁姑娘由于过分思念自己的儿女,垂直地从空中栽了下来,等俩孩子跑拢一看,大雁姑娘已经气绝身亡。
从外面回来的木呷得知此事,立即将死了的大雁捡回家中,让其穿上寿衣,设灵堂悼念三天三夜后将她火化掉了。这样,在天之灵的妻子也就安息了。
限于篇幅,这里没有详细讲述这个大雁姑娘的传说故事,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是很感人的,这也是彝族最负盛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在这个神话中,彝族人将对女性的美好想像都浓缩在了雁神谷嫫阿芝身上,美丽、善良、淳朴的谷嫫阿芝抛弃天庭那令人向往的生活,不顾一切与单身汉木呷结为夫妻,她不计较生活的贫寒和艰辛,辛苦持家,相夫教子。可以说,大雁姑娘实际上蕴含了彝族妇女的美好品质。
彝族民间传说中谷嫫阿芝的形象很有人情味,立体而丰富。出现在彝族创世史诗和宗教典籍等作品中的大雁,则在彝族的信仰中扮演着神圣角色,是凡人不能接近的神。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大雁被誉为最优秀的翅类动物。而从彝族英雄始祖支格阿鲁的谱系来看,谷嫫阿芝是他母亲的祖先。《勒俄特依》中记载:在大雁的故乡,雁氏生女叫阿芝,嫁到雪山去。雪氏生女叫里扎,嫁到黄云山。黄氏生女叫马结(竹),嫁到相嵌去。相氏生女叫紫兹(大雁的另一种彝语称呼),紫的女儿嫁耿家,耿的女儿嫁蒲(灯草)。蒲家生三女:长女蒲莫基玛嫁姬(漆树)家,次女蒲莫达果嫁达(蕨草)家,幼女普嫫列依未出嫁……她三年设织场,三月制织机,发明了最早的纺织技术。一天,美丽的普嫫列依正在屋檐下织布,空中飞来四对大龙鹰,龙鹰身上掉下了三滴鲜红的血,一滴端端正正落在幺姑娘的头上,穿透了九层黑辫;一滴端端正正落在幺姑娘的腰上,穿透了九层毡衣;一滴端端正正落在幺姑娘两腿之间的裙子上,穿过了九层百褶裙。普嫫列依以为会有不祥之事发生,便连忙去请祭司毕摩来占卜,却是大吉兆,要生一位大神人……念了生育经后,早上天空起白雾,午后便生下一个男孩,并按照孩子出生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龙方位的龙辰,取名?支格阿鲁”。这里面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纯正和谐关系。
彝族毕摩经典《置卫经》中,大雁是帮助毕摩驱邪和保护主人家的神灵。它可以协助预防麻风、伤寒等流行病,因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由于大雁的特殊地位,彝族谚语说:“打雁伤天神,打女伤舅面”。如果某地大雨不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会认为是有人伤害了大雁,则必须请毕摩占算时日,为大雁举行传统祭祀活动。
在彝族人的观念中,人死后能否变成善灵关系到子孙后代能否繁荣昌盛。而老人死后如果能变成大雁是最吉祥的,大雁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祖灵所生活的祖界也有大雁的身影。作为天地之间的使者,大雁在其每年的迁徙活动中完成人界与神界的沟通,包括祖界。
雁也是彝族自然崇拜的动物之一,现存于云南省武定县田心乡普龙村的《申祖彝族沙氏祖茔》有这样记载:“先祖名声高,有如雁鸣天,贤名扬四方,你是白木裔”。在彝族神话传说中,太古时的彝族始祖遇难为雁所救,并由雁扶养长大,并且跟着雁学会了说话,因此,彝族对雁非常崇拜。往往以雁之高翔、呜声远扬、洁身自好、合群、神秘等作为引喻,反映出对自然界中这一美好动物的崇敬。
不仅仅是彝族,放眼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大雁也是被赋予很多美好象征的文化和思想符号的。
在中国文化中,大雁是富有诗意与浪漫色彩的禽鸟,在不少诗词绘画里,都被当作一种极美的文化意象。
一是大雁代表相思之情。李煜《清平乐》云:“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人认为,鸿雁能传书。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定期迁徙。春来北方秋返南方,因此人们想像大雁能传递自己的书信。因此,人们常会托大雁寄去书信,通过它捎去对远方亲朋的问候。这带去了游子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带去自己羁旅中的愁怀,雁也成为了书信的代名词。“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古人把书信叫做鱼书。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
二是大雁是忠贞的象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词指的就是忠贞的大雁。大雁一生只有一个伴侣,无论另一半到哪里,都形影不离,誓死跟随。如果一方遭遇不测,另一半也会抑郁而终,绝不会独活。这就是大雁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大雁的习性契合古代人对爱情的理解。因此用“雁”表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古人在结婚时,讲究“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有完成了“六礼”才能迎娶新娘过门,成为正式的夫妻。而“六礼”中,有五个环节都用大雁作为礼物。古人用大雁作为结婚的礼物,希望另一半永远成为自己的唯一,像大雁一样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大雁也因此称为古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动物,意义非凡。就像我们现代人结婚时需要戒指一样,同样寓意着吉祥喜庆。
三是大雁是古人最崇高的相见礼。每年的春秋两季,大雁都会开启飞行之旅,这在古人看来是守时的体现。在迁徙过程中,大雁常呈“人”字或者“一”字排列飞行。集体和谐,井然有序。古人便认为:大雁非常守秩序,被视为“礼”的象征。因此对大雁的这一品性格外推崇。古人还把大雁,作为大夫互相拜访时的相见礼。古代官员相互赠送大雁,以寓意双方在四处为官时品行优良、恭谨慎独。据说孔子在拜见老子时,就敬献大雁为礼,就是表达对老子的尊敬。《水浒传》中,宋江将鸿雁称为“仁义之禽”:“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
四是大雁是君子之德。雁也还被古人视为君子。同伴受伤了,也不离弃,是很讲义气的,从来不会抛弃自己的队友。大雁在飞行时,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古人观察到大雁的这些习性,认为是君子的体现,也被视为君子之德。
五是大雁是智者灵物。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药神孙思邈所著的《孙真人卫生歌》里写道:“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综上所述,雁文化是包括彝族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寓意美好,包括了中国人民的最尊贵的民族品质,这与当下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和建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谋而合。在打造峨洛书古文化旅游品牌中,雁文化可以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峨洛书古是彝族公认的大雁栖息地,是大雁的故乡,民间有很多大雁的传说,打造峨洛书古雁文化在民意共识上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的;二是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中美好品质的象征,打造开发是十分必要的,鼓励人心,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对于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具有催进作用;三是雁文化是别具一格,特别是在大凉山,目前没有一个地方打造雁文化,所以,峨洛书古打造雁文化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四是在操作层面上,不仅是彝族典籍和歌谣、格言中,还是汉语诗词歌赋中,咏雁颂雁的篇章数不胜数,有关大雁的内容繁多,上文列举的只是其九牛一毛。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提升大雁文化的品质特征,结合当下大力推进建设的和谐美丽富强的社会,加以升华,为社会思想建设服务。
在具体打造雁文化上,可以以雕塑的形象,塑造小雁归群和雁阵南飞的场景,也可以将有关大雁的彝族歌谣、格言以及诗词歌赋以展板、画廊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