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29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三章《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第三节:《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好的心理机能,是趋利避害,糟糕的心理机能,是趋害避利。
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消极抵触的情绪产生,这是正常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反而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这是不正常的。如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染上网瘾,虽然看似不合理,但实际上干预起来比较容易,相反考试上瘾干预起来比较困难。
考试上瘾,源于不正常的奖惩方法
考试上瘾的情况,一般源于家长对孩子不正常的奖罚方法,如果考好了,孩子会得到极大的奖励,在其他方面无论他做得多么好,都得不到这种奖励,甚至根本就得不到奖励。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这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奖罚办法,很容易催生孩子的考试瘾。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爱”上这个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用较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然后让小白鼠学会控制这个电击的方法。之后小白鼠什么都不会做,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电击自己,至死方休。
家长们所用的完全以成绩为取向的奖惩办法,和心理学家对小白鼠的电击有异曲同工之处。
过度奖励让人考试成瘾
于东辉强调,只凭高度的压力,一个孩子很难考试上瘾的,只有快乐才会把他们带到这里。取得好成绩就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得到孩子想要的一切,并且好成绩还可以让孩子当上家庭的“救世主”,这都是对他的过度奖励。
嗜考症危害更严重
考试严重成瘾,更需要心理干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后一定会患上偏执性人格障碍。成绩成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这个支柱一旦坍塌,它就有可能会患上精神分裂症。
考试上瘾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外在。
让孩子多点爱好
于东辉说,要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他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因为外部奖励太频繁,会夺走孩子内在的喜悦。孩子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如果频繁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内在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会因此变得不单纯。
二、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
三、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
四、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但不要把爱好当成任务,当成必须完成且必须做好的任务,那样一来爱好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变成压力了。
总之不要让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考试这一种快乐,好的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