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生活的刀丛里,一直在寻找此生此世之外的一首诗。
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远远跟不上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以前最爱读历史文学类,整理今年书目,才发现历史、科幻和诗都少了很多,而渐渐泛化,包括社会学(马尔库塞),心理学,哲学(尼采),政治哲学,旅行游记(林达)。这并非一件坏事,这些尝试并非忘掉初心,只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读书也不外乎如此。只有见过更广泛的世界,值得好奇的一切就先好奇着吧,逐渐接触,才会给生活和思维创造新的可能性。
慢慢来吧!既然深知无论读多少都是书海一粟,零头而已,所以读多少本这个数据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我勉勉强强算达成了曾写下的期望,今年读过这60本书里,真正觉得在我的时光里留下雪泥鸿爪的,不过以下半数,整理整理曾经零碎的笔记或评论,且以此致敬已度过的2017。
文学类(11)
1.局外人9.0[法] 阿尔贝·加缪 / 201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个真正的局外人.
终于,你的生死也与你自己无关。 它弥漫着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里那种淡漠的悲哀,反而直到最后,主角在监狱一死才让我觉得明朗起来,作者在另一本书里说,自杀是唯一值得探讨的哲学命题。或许这行刑反而是种局外人的解脱。
在此想起西西弗神话,则更具荒诞感,但是我觉得Albert Camus的价值哲学说不上悲观或乐观,一边以最荒诞的笔法写着推石上山、日复一日可悲的人生循环,一边又透着向死而生的光明。这又让我想想到死亡诗社的哲学,这样有何不可呢?浮生若梦,且尽千钟。
2.王小波全集 第九卷8.6王小波 / 2012 / 译林出版社
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里,才会有这样一本热切而真挚的书信集。
读他的杂文时,王小波在世界面前如此冷静,嬉笑怒骂,唯独在李银河面前才会这样显露出天真的情怀。也许正是这样,在这个情书绝迹的年代,这本书才会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鸣。
文章跟情书不一样之处在于,文章要令千万人感于心,而情书只需一人。小波固然都做到了,哪一种更难呢?别人总觉得前者难得多,我倒觉得,文章于千万人之中总有些人会碰巧相投,瞄准都不必瞄准,但情书呢,击中海底针不难得多了么。
3.月亮和六便士8.8[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2016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生活的某个节点,哪怕看起来最平庸的人,也可能突然找到要追寻的意义,当你有了一轮月亮,六便士已足够。
但我总不愿意把它只看做一个关于中途实现梦想成就伟大的画家传记,这样的框架实在司空见惯,只是低估了毛姆。更吸引我的地方是这两个截然不同而都如此复杂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斯,一个是几近可恶来形容的,冷漠孤桀的天才,一个是令人同情而可悲的好人与平庸者。在猜到故事结局以前,你是看不出作者对这个“怪人”有多少赞誉与好感,反倒是处处透着讽刺,不咸不淡地讲述着难以理解却又在人物性格之中的故事。 毛姆是个很喜欢碎碎念的人,在这本书里也体现地淋漓尽致,穿插着他大量的毛式金句,而是在每个不经意的话题上展现出思维和深刻的价值。
4.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8.5[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3 / 南海出版公司
“人们总是忘恩负义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依然是典型马尔克斯式的笔法,阴郁的氛围,永远不会停的雨季,咖啡罐刮出的一点碎末,无数次重复刻画的生活细节,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写一对无奈到绝望的等着退休金的上校夫妇。在战争以后的英雄,往往熬过了生死战场,却在最后面临平凡生活的窘境。
老老实实地说,我没有看懂更多,但我总觉得不只是这么多。
坦白说来,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看出个所以然来,也并非都需要看出个所以然来。文学作品有种境界,你不能准确的如文学评论家般在读完以后就给出精辟的分析,却有种久久不能平复的情感与况味。精彩的书评不常有,但对于读者而言这种体验到"the touch of your heart"是唯一不可取代的精神乐趣。而马尔克斯就时常给我这种感觉,而假如连这点触动也没有了,我只好深表遗憾,归为未逢其时。
5.洛丽塔7.7[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200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Lolita,the fire of my life,the light of my desire, my sin, my soul.”
在习以为常的社会性别体制下,对年轻女性的渴望似乎是所有男性的共同特质,也许只有这样不对等的年龄才足够形成人生经历乃至财富的逆差,满足恋爱关系里各自的隐秘心理。以文学家的方式把这种爱情心理刻画入微,得以激发读者潜藏心理,从而忽略别的差异。但这种潜藏的特质里,究竟有多少来自隐秘的欲望癖好,有多少来自所谓的爱情。又或者二者原本就一致?
我始终是怀疑洛丽塔对亨伯特的爱情的,她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却并不一定谈得上有几分是爱情本身。而亨伯特则到了近乎病态。
6.人间失格8.3[日] 太宰治 / 2011 / 武汉出版社
只有两个字:致郁。
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适合读这本书,它随时把一个人内心对人世的恐惧展露在外,于是激起这些骨子里的不合时宜。一个小说里的主角多半是正面的,或者经历一番磨练终究有个好的结局,或者本身足够出色而命途多舛。但这全然不是如此,它是一本彻彻底底的悲剧,把这些阴暗面和心理独白一一暴露,连最后如此幸运的治愈,就在读者觉得这一切生活走入正轨时,还要突然撕裂,安排那个治愈他的人被奸污,亲眼看到美好的一切被毁掉。
人们总是不能接受人性中确实存在的那些品质,懦弱,消沉,迷惘。而在不得已的逼迫下,只有伪装成小丑,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才能学会取悦和掩饰,并最终接受这个互相欺骗却理所应当的世界,接受这个我丧失了为人资格的,别人的世界。
毛姆
7.赴宴之前8.8[英] 毛姆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8.毛姆经典短篇集8.4[英]威廉· 萨摩赛特 ·毛姆 / 2016 /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9.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8.6[英]毛姆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私以为,有趣是对一个人顶高的评价,也是对一本小说顶高的评价。毛姆是个天生会讲故事的人,会让我想起马克吐温,但毛姆英国式的幽默文风和他独特的碎碎念金句却更胜一筹,你哪怕读的是小说,却像与之在一条商船的甲板上谈笑风生,引为知己。
他的作品是极像一把刀,有时候原本沉醉于刀柄上巴洛克的花纹,却能无意中感受到刀锋半点寒光。
卡尔维诺
[10.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8.9[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 2012 / 译林出版社
这是本神书。
唯一的感受是:你可能买了本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大的小说里,套着很多只有开头没有结尾而又环环相扣的小说。在看完这一切之前,我都在想,我在看什么,他在说什么。
[是的,所有的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11通向蜘蛛巢的小径7.8[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 2012 / 译林出版社
我读过很多关于革命时期的书,但没有哪一本把角度如此集中在一个孤独而迷惘的孩子身上。一个革命年代的孩子,孤独着,天真着,混乱着,同时粗俗着,刻薄着,迷茫着,穿插于革命和各式各样混乱的人中间,而唯一的念想是那把蜘蛛巢下的枪。
在革命的年代,普普通通的人究竟为什么加入革命?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信仰,是生活的混乱已经无以为继。
历史类(10)
12.带一本书去巴黎8.5林达 / 2002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林达的旁征博引让巴黎并不只有香奈儿大街。他从巴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城堡、教堂、监狱、宫殿、博物馆,才能体会到为什么说,18世纪的巴黎就是整个法国的缩影,体会这个城市的悲欢离合和革命的方方面面。对于雨果的九三年我仍记得那段炮兽的节选,但对这本书确实没什么印象,已加入明年书单。
但是,书中属于历史范畴的观点,我并不尽然同意。我们可以以情感体验体会法国大革命百年历史,但不能以文学家的眼光反思一个政治制度的失败,反思旧时代倒下再复辟的反复曲折。在文学的角度上,我初中时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这本书又给了我这种体验。
读罢旧制度与大革命这类更客观公正的历史著作,就总觉得这些俯仰昔人非的感喟有些过度渲染。总之,文化散文需要情感,而理性往往被掩盖,这极易造成一种启蒙者的偏狭,择其善者而从之。
13我们台湾这些年27.3廖信忠 / 2014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其实跟我们台湾这些年一比,更清晰地多了,一以时间线为主,二则从戒严时期,蒋家风云,政治沿革专题来讲。另一方面,有很多话很多梗其实是在重复一。
全书虽社会至生活都有涉及,但总体脉络却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不敢多言,但台湾的发展总能给人以孪生兄弟的人生般的命运感,对大陆政治足以产生一点遐想和一些反思。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可谓时势所造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惜其识,感其忠,悲其遇,亦恨其咎。
梁任公先生到底是梁任公啊!这番传记读来酣畅淋漓,对李鸿章的看法未限于当时之舆论与作者之政治立场,多重而客观。未以盖棺而论定。
余下部分见
在刀丛中寻找一首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