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起来,我比王老师早一年进入那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小学。
学前班刚开学的时候,没有固定的老师教我们班,两位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轮流代课。他们都是极严肃的老头儿,总是板着面孔讲一些我根本听不懂的课,因此放学后的作业,我几乎一样也不会写,总是求隔壁两个比我大一两岁的女孩代劳。成绩差到什么地步我也不记得了,反正没少受同学的欺负,经常哭着不愿意去上学。那一年,对六岁的我来说,是无比黑暗的一年。
一年级时,大概校长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终于决定找一位老师来教我们。来的就是跟我一个村的王老师,他似乎是高中毕业,那时刚刚成家,跟我父母一样在村里务农,由身为学校副校长的堂叔推荐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他身材瘦瘦高高的,长相还算俊朗,笑起来的样子很和气。
我的蜕变,是王老师来了之后开始的。我的大脑仿佛一夜之间开窍了,他讲的任何问题我都是一听就会,学习一下子变得so easy。我开始喜欢上学,喜欢做作业,喜欢考了第一名之后所有同学抢着跟我交朋友的感觉。
王老师也把我看作是他的骄傲,很快让我当了班上的学习委员,每日神气十足地在班上吆喝着收发作业,享有自由出入老师办公室的特权。每学期末我都可以得到“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两张奖状和双份的奖品。街坊四邻和亲戚朋友一提到我就赞不绝口:“这孩子,成绩好得很!”
太多的夸赞让我不知不觉间就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不用跟普通同学一样规规矩矩了。
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大部分人都迷上了翻双杠,我也不例外。下课铃一响,我们就直奔操场角落里的双杠,激情澎湃地轮流翻上一阵儿,十分钟当然不够尽兴。上课的铃声总是那么快就响起来,其他同学都恋恋不舍地跑向教室,只有我还心存侥幸,企图拉着同学多玩两分钟:“别跑啊,老师又不会马上去教室!”
当然没人听我的,他们都很怕王老师。等我悠闲地走到教室门口时,王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怒视着我。我头一低就要走进去,又被一声大喝吓住了:“站住!这节课你就站那儿上吧!”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还发出了低低地笑声。我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真恨不得自己瞬间掌握隐身术或者遁地术。
我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心里充满了对王老师的怨恨,不就晚了一两分钟吗,至于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吗?!我局促不安地站了大约十分钟,他才余怒未消地喊我进去。回到座位之后,我心里还忿忿不平了许久,原来我在他眼中跟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区别,根本没有任何“特权”可言。从这以后,我老老实实的,再也没有自取其辱了。
我到现在也说不清王老师的课到底上的好不好。只记得他有三样法宝——背课文,抄课文,写词语。每讲完一篇课文,不管课后有没有要求背诵,王老师都要求我们背诵整篇课文。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的作业是抄写当天的课文和词语,这还可以接受。最“残酷”的是周末和节假日的作业,不管现在上到哪一课,都要从第一课课文开始抄起,一直抄到现在上的这一课。
有一次学期快结束了,不知怎么地放了三天假,我们的语文作业自然又是抄课文。那三天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外,我一直在不停地抄啊抄,作业本都抄完了两本。第三天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我还有两篇课文没有抄完,妈妈强行关上灯要我去睡觉,她也觉得这次作业太多了。
第二天来到学校后,班里同学都唉声叹气叫苦连天,统计了一下,好像只有一个人抄完了。大家心里都存着一点侥幸心理,“法不责众”嘛!没想到王老师毫不犹豫地宣布了处罚措施——没抄完的中午不许回家吃饭,留在学校继续抄!这是那时候老师们最喜欢用的处罚,比我高两级的哥哥就经常被留校,由我带午饭到学校给他吃。于是,破天荒头一次,轮到哥哥带饭给我吃,他没忘记狠狠地嘲笑我一通。
后来才明白,王老师的“心狠手辣”是有原因的,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着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和习题试卷。我们手里,只有课本,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课文都吃透,背诵和抄写,虽然单调繁琐,却也有其简单粗暴的效果。
王老师还特别喜欢在课堂上点同学起来朗读课文,为了得到他的表扬,每天早上,我都早早起来认真地把当天要学的课文读上几遍,这个习惯让我受益良多。等到五年级进了镇上的初小,班上的同学是由五六个村级小学的学生组成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新老师也点人起来朗读课文,听着陌生同学用方言磕磕巴巴地朗读,我和我的老同学们先是吃惊,继而相视窃笑起来。老师皱着眉头点了我的名字,我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让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后来初中高中的求学生涯,语文一直是我的优势学科。大学里考普通话证书,我一次就取得了“二甲”的分数,是可以当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这些都得感谢王老师的教导有方。
最初的两三年,我们班的所有学科都是王老师教的,他既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简直是十项全能样样精通。王老师听到大概要苦笑了,没有办法,乡村小学,教师严重缺乏。
我们那个班毕业时的成绩据说是极好的,王老师因此获得了表彰。但没过几年,就听说他不当老师了,有人说他在民办转公办教师的考试中被淘汰下来了,也有人说他嫌民办教师工资太低。我因外出求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自然也就很少见到他了。
去年回家时,妈妈说王老师的两个女儿很是争气,双双考进了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可见王老师的教育方式还是很可取的。我在心里默默地恭喜王老师,也深深地感激着他,作为启蒙老师,他是最好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