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力量:增长的隐性曲线》
“第1章基业长青的秘密
重新定义第二曲线:大创新VS小创新 我们在多年的中国企业服务实践中发现,第二曲线创新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大创新”,从无到有开拓一条全新业务线,采用全新的模式实现新的增长,即在老业务的增长到达天花板之前,启动第二条全新的业务曲线;第二层是“小创新”,同一条业务线用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去做,实现新的增长,如老业务换新品类。
第2章隐性曲线: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湖畔学院的培养体系分成三级(见图2-6):面向高管的领导力发展课程、面向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进阶课程和面向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课程。
图2-6 阿里巴巴湖畔学院的培养体系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地持续发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管理系统支撑,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两大系统:业务系统和组织系统。
纵观阿里巴巴业务创新的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业务飞跃的背后,都隐藏着组织的迭代和升级。而组织的迭代和升级,主要体现在人才梯队、文化建设和建机制三个方面。
我把它定义为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但它不只是一条曲线,还是一个组织创新系统,更是一套可以落地的方法论。 隐性曲线是由企业的文化体系、人才梯队和管理机制三大核心要素共同构成的。
第3章组织创新:穿越企业生命周期的隐性曲线
图3-2 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组织共性
敲黑板
·初创期:从0到1,大浪淘沙,生存为王。
·快速成长期:搭建管理体系,抵御系统性风险,走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发展之路。
·成熟期:变革与转型是一把手工程,在痛苦中寻找出路。
·鼎盛期:跨界与共生,搭建生态型组织,激活组织活力。
·管理者有四项重要的职责:
敲黑板
·建立个人梦想与组织使命的连接,扣动员工的心灵扳机,激活组织活力。
·建立事与人的连接,透过事关注人。
·建立局部与整体的连接,有全局意识,能系统思考。
·建立现在与未来的连接,关注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第5章酵母天地图: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
头部系统是企业的“天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这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一家企业是否有远大的使命、清晰的愿景和正向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它能活多久,能走多远。
企业文化系统的构成
企业文化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和文化价值观(Values)。
1.使命
企业存在的意义以及所追求的价值,就是企业的使命。
使命是非常远大的理想,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可能现在还看不见,甚至一生也无法完成,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能驱动我们走得更远。有使命感的人和没有使命感的人做事情的状态完全不同,结果也不同。
实际上,使命回答的是Why(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办这家企业?
·为什么是我来做这件事情?
·为什么我做这件事情跟其他人做不一样?
2.愿景
愿景是你站在现在能够看得到的远方和彼岸,追求愿景的过程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愿景回答的是What(企业是什么、成为什么)的问题,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你要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一般来说愿景管十年,因为商业的浪潮千变万化,我们能看到十年内的远方就已经非常好了,十年以后我们是看不清的。
微软曾经的愿景是“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为什么在2016年要重新树立愿景?因为之前的愿景已经基本实现了,微软需要有新的愿景指引企业继续前行。
因此,关于文化价值观,我们通常会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身上共同的优秀特质是什么?(原生型文化价值观)
第二,现阶段,我们最欠缺的特质是什么?(发展型文化价值观)
第三,面向未来,面对新的用户和业务场景,我们最需要补充的特质是什么?(发展型文化价值观)
总结而言,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一家企业的头部,虽然无形,但能量巨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使命一定要远大,它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情,因为有了使命,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会放弃。
第二,愿景一般十年一变,它决定了我们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指引着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树立不同的愿景,一般来说,每隔十年需要重塑一次愿景。
第三,价值观需要不断迭代,要具备发展性,业务变化很快,原生的价值观要不断更新迭代,才能充分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企业有了头部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会向下衍生出腰部的三个支柱:组织、业务和资本。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业务营运系统。
业务营运系统
组织保障系统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通俗的说法,就是排兵布阵。
战略和策略确定后,接下来就要排兵布阵了。要打这场战役,你要确定选谁当元帅,选谁当将军,前锋是谁,后勤是谁,大家要怎样分工。
战略决定你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组织架构设计则决定了哪些角色是执行战略的关键人物。
真正好的组织架构,是根据公司业务的战略规划设计的,且在业务战略进行调整的同时,组织架构相应地也会随之变化。战略变,架构调。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研究的那样,企业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的设计和选择,战略实施效果又受组织结构的制约。
2018年,腾讯在原有的组织架构基础上,新增了两个事业群,分别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这种组织架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源于腾讯业务逻辑的变化。当时的腾讯想要在云技术和to B业务上有所建树,于是才把原有的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等业务打散之后重新整合成了两个新的事业群,来支撑新业务的发展。
正如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所说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组织结构,只有普遍适用的组织原则!”组织结构千变万化,但掌握了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就可以根据战略及业务的需要,从容地设计及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
核心人才盘点
人才盘点应当基于岗位的胜任力来展开。什么是胜任力?简单来说就是做好某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未来适应新战略的发展潜力,50%是现在需要的业务能力,50%是未来战略所需要的发展潜力。容易忽略的是随未来战略变化而产生的能力的变化,所以你在盘点组织架构里核心岗位上人员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洞察未来三年这个岗位所需的能力会发生哪些变化。
什么才是有效的激励
激励体系分为三类:短期激励、中期激励、长期激励。
短期激励,侧重于即时性的物质激励,比如奖金、提成等。
中期激励,侧重于个人成长与发展,比如晋升、培训等。
长期激励,有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公司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价值主张是长久保留员工的根本。比如前文提到过,奈飞提倡让员工永远与优秀者同行,始终招聘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就是奈飞独特的价值主张。在物质层面,是通过长期的回报把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员工利益绑定起来,比如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
如果说文化是软抓手,那机制就是硬保障。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业务经营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制度。
第6章愿有多大,路有多长
开篇思考
领袖与管理者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在职业生涯中持续精进?
组织能力优先于业务能力,个人领导力优先于组织能力。
你在企业中的角色更像领袖还是更像管理者。
·你会经常思考和谋划公司三年以后的样子吗?
·你擅长为公司寻找新的机会和方向,并且让团队为之振奋吗?
·你愿意力排众议做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或冒险的尝试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身上很可能有着领袖的潜质。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就指出:“管理者考虑的是今天和明天,领袖必须考虑后天。管理代表一个过程,领袖代表历史的方向。”
表6-1 领袖与管理者的区别
关于管理者的能力有非常多的研究模型,我认为从本质来说,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至少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见图6-1)。
图6-1 优秀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
业务管理能力:用体系化的方式管好业务,建立业务管理的体系。
团队管理能力:建立团队管理体系,通过团队拿到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者的思维认知、职业素养、工作习惯,也就是说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
我把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分为三个层面:思维层、素养层和习惯层。
1.思维层:做好管理所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1)营销思维是管理者的底层思维
(2)结构化思维是管理者的顶层思维
那么,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思考能力,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是抓住事物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有五个,我通常会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团队状态。销售团队的状态是第一位的,同样一支团队,状态好和状态不好完全是两种样子,状态不好的团队再好的流程和方法都没用。
“第二,工作习惯。好的销售团队应该有好的工作习惯,每天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每天拜访哪些客户,我都会让他们规划好。
“第三,业务流程。我会制定好业务流程,从获取销售线索,到第一次拜访,再到最后的签单和后期的服务,要求团队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并且每天抓过程量,比如客户拜访量。只有过程能带来结果。
“第四,业务技能。有了好的习惯和标准的流程,这时候就需要提升销售的技能了,如跟客户沟通的方法策略,解答客户异议的思路等。提升技能的途径有很多,我会先做共性问题的培训,然后做个性化的辅导。
“第五,业务工具。最后,好的工具能让销售人员事半功倍,我会尽可能提供便捷的工具,并且监督他们使用,比如CRM、成功客户案例,等等。”
一位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个好的教育家。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传教士的精神,把我们身上做人的标准和做事情的标准传承下去。
管理者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基层管理者:刚刚成为管理者,带一个小团队,管理刚刚入门。
·中高层管理者:已经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或者一条独立业务线的负责人。
·决策层管理者:包括老板和直接向老板汇报的第一层管理者。
每一层管理者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工作场景都是不同的,应该具备的管理素养也不相同,接下来我会分别做介绍,每一层挑一个最重要的素养来解读。
2.素养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认知
公司就把你提拔成管理者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转变角色和定位。你一定要充分明白从一个员工到一个管理者最本质的改变,是从自己亲力亲为变为带领团队拿结果。因此,学会“通过团队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团队”是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
因此,一旦我们坐上管理者的位置,就一定要专注于管理者该做的事情,每天思考的应该是如何调整团队的状态、如何管控业务流程、如何追踪过程指标、如何辅导团队员工等。就算眼下团队还比较稚嫩,很多关键的时候还是需要你冲上去,但你永远不能忘记,这么做是为了培养团队,而不是为了证明你比他们更牛。另外,还要学会通过结果培养员工,一个总是打败仗的团队是培养不出什么优秀员工的,我们必须不断地带领团队打胜仗,并且在帮助团队拿到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员工,提升员工的能力。培养团队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因此,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体系的设计者,对于共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流程去解决,而不能点对点地解决,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最大的区别所在。关于管理体系,我们在第5章详细探讨过业务营运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因此,进入中高层后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建立复杂系统思维,建立部门的各种系统。比如说我是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就要建立整个销售部门的管理体系,包括整个跨区域的业务管理体系、业务过程的追踪体系、业务中台的支持体系、业务团队的考评体系等。
基本素养一: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
我为什么选这句话作为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来解读,因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是建立管理体系,设计管理制度,而这句话是制定所有管理制度的出发点。
什么是流动的人心?
每个人都会变,你不要失望。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职场经历的挫折增多、晋升级别越来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心里的想法都会发生改变,这就叫流动的人心。
什么是不变的人性?
我经常讲人性就是硬币的两面,正面在阳光下,反面在阴暗中,所有人都有这两面,而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永恒不变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知道所有制度的出发点,都是要想办法弘扬人性的闪光点,通过制度激发人性积极向善的一面,同时克制和规避人性的弱点。因此,如果你设计出了一项激励制度,所有人都说好或者所有人都觉得不好,那么这项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好的制度一定是扶正祛邪的,让表现好的员工觉得有动力,表现差的员工觉得有压力。
基本素养二: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指的是中高层管理者用人的格局。
什么叫“用人要疑”?它指的是在用人的过程中你不能放手不管,要手把手地扶他坐稳。比如,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空降的,我们公司也招过一个“空降兵”。他在业内非常牛,很有经验,但是最初加入我们公司时,我还是会担心他能不能顺利地落地,会扶植他。每个行业都是不同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圈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业务模式,所以空降高管再牛,管理者都需要陪伴他一段时间,确保他能融入团队文化,确保他的业务方向不跑偏,帮助他度过刚进入公司后的迷茫期,在新公司里顺利地存活下来。
(3)决策层管理者
角色定位:顶层架构的设计者
决策层管理者是指老板和直接向老板汇报的第一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高阶管理者,决策层管理者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是企业的顶层架构设计,即商业设计(战略和商业模式)、组织设计(组织架构、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和资本设计(资本规划、财务风控)。因此决策层管理者不仅要懂商业,还要懂组织和资本。基层管理者见树木,能看到自己负责的业务;中高层管理者见森林,能看到整体;而决策层管理者要见世界,有外部视角,能看到商业的本质、市场的趋势,甚至全球的变化。
3.习惯层:做好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行为习惯 自我管理包含思维、素养和习惯三个层面,前面我们已经讲完了思维层和素养层,下面我们来探讨管理者的工作习惯。
(1)为什么工作习惯这么重要
管理者的工作习惯决定着一家公司的营运效率。未来10年,我们将全面进入存量市场,管理上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本增效,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这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要走的路。
(2)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工作习惯
优秀的管理者会按照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的不同维度思考并养成自己的工作习惯,每个维度三件事,我称之为管理者的“三个一工程”(见图6-2)。
图6-2 管理者的“三个一工程”
每日“三个一”:过程追踪,以日为单位。每日习惯的关键在于对过程的追踪,管理者要养成每日追踪过程细节的习惯,早启动、晚总结,当天的问题即时解决,不留到明天。
每周“三个一”:业务节奏,以周为单位。每周习惯的关键在于对业务节奏的把控,管理者要养成管控业务节奏的习惯。行业和业务模式不同,业务节奏的周期也会有所差异。
另外,每周至少要有一次夜校的学习充电。
每月“三个一”:业务复盘,以月为单位。每月习惯的关键在于建立业务复盘机制,看一个月下来目标有没有完成,做得好的有哪些,不好的有哪些。业务的变化很快,至少一个月要复盘一次,管理者的精进多源自复盘。
每季度“三个一”:团队复盘,以季度为单位。季度习惯的关键在于绩效Review,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团队复盘,看一个季度中团队的氛围和状态如何,新进了哪些人才,做了哪些培养的工作,效果如何。团队的变化相对慢一些,可以一个季度复盘一次。很多管理者经常复盘业务,但很少认真复盘团队。
每年“三个一”:每年一定要开三个会,首先是战略共创会,决定明年做什么,不做什么;其次是人才盘点会,根据公司明年的战略目标排兵布阵;最后是财务预算会,按照战略目标和人才规划来测算明年的财务预算,到底钱往哪里投才能出结果。
图6-3 管理的三层阶梯
职业发展阶梯:每日精进的秘诀
1.职业发展之路,如何精进
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进步来自对日常工作的总结。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真正的修炼场其实是在每天的工作中。每天你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工作问题,而对你价值最大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借事修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修炼自己的心态和能力;借假修真,在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感受到的痛苦都是假的,你通过完成目标练就的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得出的经验,对你来说才是真的,这就是精进的秘诀。
2.学习如何有效果
学习不只是指学到某个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个“认知—行为—结果—思维”的螺旋式成长和发展过程(见图6-5)。
图6-5 学习回路模型
学习首先是从一个新的认知开始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招聘中的人才画像就是一个认知模型,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这个认知不能转化为你的行为那就是无效的,因此,你要做的是立刻行动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人才画像帮助你进行招聘。这时你就进入了学习的第二步,行为实践。通过使用人才画像,你的招聘工作有了好的结果,工作绩效提升了,你已经成功地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取得了成果,这时你要做的最后一步是,把你使用这个工具的心得总结出来,提炼成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到这一步,算是走完了一个学习回路,我们才可以说这个工具已经是你的了,它已经融入你的思维和行为中了。然后,再有新的认知输入,以此类推。我们每个人就是在这样的学习中螺旋式成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