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砖”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下面积单元里的解决问题是“铺地砖”问题,解答步骤比较复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解题计划,并执行计划,要求学生按照“先算......再算......”把自己的计划表述清楚,再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很多学生解答时思路比较混乱,特别是单位不统一给学生带来了困扰,两种方法的展示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少数学生来说,极易将两种思路混淆,所以还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练习。
几种教学设计:
黎老师:课前探究,让学生在长16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铺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在探究单上画图表示,以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作为度量单位,再次连接“度量”,这种不能刚好分完的情况就只有一种方法,从现实生活问题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现实意义,如教室地面的地砖,头顶天花板的石膏板等都不能正好整块铺满,边缘处有些需要裁切。再进行新授,两种方法都可以计算,能够正好铺完整块地砖,不用裁切。再通过对比发现,大面积÷小面积的方法具有局限性,这种方法是默认了能够整块铺满的;而先求长宽各铺几块的方更有普适性,更具现实意义。
李老师:从铺边长是1的正方形进行导入,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回归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本源:密铺面积单位,找准学生知识生长点,再用边长为3的正方形铺,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通过画图直观地再现铺地砖的过程,深化学生理解,而且在学生“画地砖”的过程中,也是先画一行,能几块,再画下一行...让学生把示意图画完后,师:画完后你怎么数多少块?学生自然而然地数行列各几块,再相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手中自然生成,长几块×宽几块=总块数。李老师的课只讲到这,下课铃响了,只讲解了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下一节课再学习。
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题,最后再回顾总结归纳方法。由于时间原因,应该让学生再相互说一说两张方法的思路。然后做练习题,再回顾梳理解题思路。一节课满满当当。
课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学生对不同单位不敏感,没有统一单位的自觉意识。()
学生不理解“地面面积÷一块砖面积=砖块数”的道理。
不理解长铺几块,宽铺几块的算式表达,不会计算铺几块。
午休后看到小彭同学,问她早上学习的“铺地砖”问题,说一说有哪两种解题方法?她说把边长转换单位再计算。孩子想到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推导方法去了?回想上午的课,她好几个问题都举手了,又起来回答了两三个问题,新授课上她选择了先算长宽各铺几块的方法计算,先把长宽分别换算成分米,再除以边长,但是孩子单位错了:60÷3=20分米,30÷3=10分米。孩子对算式的意义是模糊的。
1. 小亮家的厨房地面是长 3 米、宽 2 米的长方形。用面积是 4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厨房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
课上练习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再动笔计算,依然很多学生把:面积是4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成:边长是4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4×4=16平方分米,再计算,即使发现不会计算,有余数依然不思考自己的哪里出错了!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些没看到的问题,高效课堂任重道远啊!先有效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