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人最需要情绪管理
1.管理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效果。情绪同样可以管理。中国人讲究修己安人,即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稳定别人的情绪,建立共识后,才能开始谈事情。
2.中国人情绪变化最大,说好听是有警觉,不好听是多疑。所以在中国一定要说话小心,多注意。中国人先怀疑,慢慢接受后信任建立共识,所以中国人前面做事很慢,在建立信任关系,后面做起来就会很快。
第二讲 情绪包含四方面反应
1.情绪有很多种,要先了解怎么产生的(主观感觉、生理变化、表情动作、行为冲动),才能很好的去管理它。
2.主观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喜欢的也不要认为别人就喜欢。
3.生理变化,每个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反应不一样,当紧张时就会释放情绪。适当释放情绪是应该的,否则一直压抑不是一次大的爆发就是抑郁症。
4.表情动作,每个人生出来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后天的是文化决定的。
5.行为冲动,生气就是别人做错事你自己惩罚自己。
第三讲 我们经常背负情绪债务
1.自由自在的情绪,才是成熟稳定的人,表现的自然状态又不违反规矩;能够摆脱过去的偏见,又能正确地处理当前事务;情绪自由,并且并没有背负情绪债务,十分可贵。
2.情绪债务有三种来源:依赖型、控制型、竞争型;长期伪装和压抑,使尚未得到表达的压力增大;不愿意改变现状,却又对现状不满,一直在挣扎。
3.生活的意义是要有理想,为人群奉献自己,才是生活的价值;我们怕冒险,勉强安于现状,却又不能实现理想;为私的理想会觉得很痛苦,为公的理想就不会,为善不用让人家知道,发自内心的就会自由自在了;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成为我们一种情绪债务。
4.人的自由是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自由,人自己的情绪释放,自由自在。不能完全任由自己的性子。人的最大理想应该是提升自己的层次。
第四讲 情绪债务造成我们自己
1.依赖型性格,时常在好坏之间造成自我困扰。
2.控制型性格,在对错、聪明愚蠢、坚强软弱之间徘徊困扰。
3.竞争型性格,在得失之间迷失。
4.正向或负向可以共存,我们把情绪简单区分为正向和负向,增加了迷思;情绪只反映我们内在感受,并没有好坏喜恶之分;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价值,使我们体验完整生活。
5.人一定要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要为自己拿出一套办法来。
第五讲 我们常把责任推给外界
1.责任外推不会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是想办法改变自己。
2.情绪不好由外力引起,我们相信情绪不好的原因,在于无法控制的环境;由他人惹起,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恶果;真正的情景和自己的理想不一样,情绪当然不好。
3.我们拥有太多的一定,对自己而言,我一定要表现杰出,诸事一定顺利;对别人而言,一定要公平对待我,一定要关心我;有了一定,就很容易失望,因而引起情绪的起伏。
4.我们提出太多的条件,生活中不能有挫折,因为我完全不能够忍受挫折;人生中不能发生不美好的事情,不然我会受不了;别人一定要公平对待我,否则这些坏人应该受罚。
5.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人一生要不断改造自己,修己。把责任推给外界,自己又无法控制,自己骗自己,只好受摆布;怨天尤人成为习惯,更不肯承认自己有主宰能力;老想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做不好情绪管理。
第六讲 常见的治标情绪管理法
1.打沙袋,散步等,这些都是治标的方法,久了便无效果,因为他们都没有摸着问题的核心所在徒劳无功。
2.让心情变好不是很简单,当我们处于低潮时,有许多方法可以让心情变好;但是好不了多久,依然不能忘怀那些困扰问题。
3.人不能看破,否则就会消极,也不能津津计较,人要看开。
4.摆脱自怨自艾很困难,生活不会按照我们的理想越过越好;当我们退后或不如意时,我们免不了自怨自艾;就算设法摆脱也会重新陷入,应以平常心看待。
5.用毒品麻醉自己,改善情绪最可怕。
6.调整心态效果较持久,我们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看待事情的观点所惑;看待事物的观点,才是影响情绪的真正根本原因;我们对很多外在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不要期待过高,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对稳定情绪才有良好作用。
第七讲 明白著名的ABC理论
1.A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我们感觉到存在的事实。B代表我们的信念,也就是对于事件所持的观点。C是对B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所产生反应。
2.情绪反应是关键,同样一件事,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和感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一件事的看法有所变动;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一变,情绪就跟着变。
3.事件不容易控制,外界环境随时变动,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很无奈;如果随着外力的变化,情绪起伏不定,何以自主;幸好情绪看起来随着事物而变化,其实并非如此。
4.观念可以使情绪改变,情绪是我们的观点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我们是可以调整自己的观念的。
第八讲 最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
1.道家和佛家共同主张,老子和佛陀倡导无条件接纳我们自己,不分好坏;即使表现很差,或被人看不起,也不需要计较;任何世俗的评价,都无所谓,用不着有什么反应。
2.和现行教育刚好相反,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有条件地接纳自己;常常为了自己的表现不佳而自我贬值;引起种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很不容易无条件接纳。
3.所有的结果都有接纳,既然事情发生了没有办法隐瞒或者从头来过;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接纳,不必怨天也不尤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加以改变,面对现实,负起责任。
4.首先要坚定信念,观念改变,言行态度就会改变;我们要改变自己的选择,必须从观念着手才有效;不要对自己的一切,做出任何世俗的评价与反应。
5.确保自己选择的权力,我们自己是主人,有权利决定自己所要的选择;先接纳自己,再走出自己要走的路,用不着慌张;记住相随心转,用自己的心来转自己的相。
第九讲 现代人具有极大的选择余地
1.中国人是非常实际的民族,做错事情口头道歉是没有用的,需要行动。
2.领导或长辈在我就不要先讲话,除非他让我讲;最厉害的是有好主意偷偷告诉领导,让他讲。
3.开会我要讲话时,要先让别人,别人都不讲让我讲的时候我再讲,我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注意听我的话,否则就是充耳不闻。所以一个人讲话人家听不听是看看不见的部分而不是看的见的部分。
4.反复思考才做出反应,最好养成习惯,凡事尽量不要立即反应以求慎始;谋定而后动,对情绪也应该如此,千万不要草率;想一想自己的观点对不对,调整合理然后反应。
5.善用理性的选择能力,提醒自己的理智,必须用来指导感情,自然合理;做出合理的反应,情绪稳定,表示选择能力高明。
第十讲 我们经常无意识的选择
1.我们一直在作出选择,长久以来,我们都在选择,只不过大多无意识地;我们选择生气、打人、自暴自弃、酗酒、坏心情,甚至选择失败(失败其实是我潜意识的选择,因为成功太辛苦,太艰难,而失败很简单)、自杀。
2.最好是有意识的选择,对己对人都有利;以有意识地选择替代无意识的选择最为可贵;确立新价值观,结合当前环境自我检讨,给自己重新出发的机会。
3.新的选择能力很重要,透过学习,可以增强自己的选择能力,稳定情绪;把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检讨,力求正确;活到老学到老,多学习调整自己的观念。
第十一讲 察觉自己现有情绪
1.我们过分注意向外看,教育强调智能发展,集中在外在知识和信息上面,使得情绪感受力发展迟缓,受到忽略,相当麻木,容易被外在环境影响,理性被情绪淹没,很冲动。
2.做事先把可以控制的事情做好,再去考虑不可控的事情。
3.所看、所听、所闻、所触的直接情报,是外在的;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加以觉察,则是内在领域感受;透过抽象的过程(躲在想象的象牙塔里,往往扭曲真相)来解释信息,是中间领域的活动。
4.要明白自己的情绪,才能很好地处理它,所以我要静下来,察觉自己情绪,明白当前处境;针对外在、内在和中间领域,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增加情绪反应的选择性。
第十二讲 非理性的信念有两类
1.两类分别是夸大以及不符合实际。由于夸大而不符合实际需求,过与不及都是夸大。因不符合实际需求而造成夸大,可见两者很密切。
2.讲话要实在,但是表述要委婉,实话实说不是实话直说。
3.凡是一定都经过夸大,常用一定来制造痛苦,因为现实经常不一定;不一定才是真的,一定就是夸大,并不符合实际;为什么要一定,不一定又怎样,到头来一定苦恼。
4.以偏概全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历史是会重演的,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
5.中庸之道就是做差不多先生,差不多的真意是差的不要太多,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非要十全十美。
第十三讲 我们有很多的毒性教条
1.孔子: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可以做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做到的)。
2.含蓄是不要夸张,不要狂妄,而不是不能释放,不能纾解,一直压抑着,要适度。
3.毒性教条有:只能赢不能输,处处与别人比,显示自己富有,强迫自己弥补本性上不擅长的事情。
4.从小到大的毒性教条,累积成情绪的债务;必须逐一加以检讨和改正,把债务加进偿还清除;从自己做起,把自己情绪管好,少管别人。
第十四讲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
1.我们是情绪的主宰,不能让情绪随外界变动;要做情绪主人,才能管理好情绪;只要心态正确,心情就会变好,情绪也相应稳定。
2.不要把情绪当成坏事,人或动物在某些情况下自然会产生情绪反应;表现情绪的方法是天生的,成熟及学习也有影响;只要合理,情绪对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3.持续性的紧张,会损害身心健康,造成异常。
4.很多事情,不说跟说一样。不说比说效果还好,自己去磨练体会。
5.过分压抑变成潜意识,性和攻击,婴儿期就会,受到压抑,变成潜意识;仍旧很活跃,会以间接或象征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攻击不能疏泄情绪,反而招来对方的反击。
第十五讲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1.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也有个别性,彼此有很大差异;个别差异,使我们的情绪反应,表现得并不相同。
2.任何事情都有相适应的道理,但是不能强调,过分强调就是错误的。也就是什么事情讲到差不多就不要再说清楚,否则就是错误的。
3.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却未尽相同;主要来自文化,家教,性别,个人特质不一样;若能深入了解,有助于彼此更加包容,互相谅解。
4.认定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与他人不同;想要活得愉快,远离痛苦,是自己坚定不移决定;不要依据大家的眼光自我评价,因为我就是我。
第十六讲 怨天尤人并无实际作用
1.人类情绪不稳定,应归因于孩童对于父母的抗争;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引起孩童盲目的抗拒;想着不要和要,其实都是在要,种下虚妄的祸根。
2.我们经常遭受这些情绪遗产的干扰,影响着情绪;于是怨天尤人,又成为常用的借口,把责任外推;实际上没有效果,还不如培养合理的思考能力。
3.不要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外来影响和童年遗产中;培养一些更健全,更合乎现实的概念,取而代之;反求诸己,远比怨天尤人要有效而且方便的多。
4.找人出气不如救自己,我们很容易找人顶罪,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但是别人只对自己感兴趣,并不对我们感兴趣;求人不如求己,骂人打人也不如救自己有效。
第十七讲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1.要求别人改变很困难,我们的习惯,是情绪不好时,便把箭头朝向别人;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要求别人改变,非常困难;找出气对象很容易,要达到改变的目标十分没有把握。
2.改变自己可改变别人,我们自己改变后,别人会跟着改变;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别人,自己的影响力很大。
3.自己要有意识地演化,这是一个有意识演化的崭新时代,人人都要参与;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观念,并且用来发挥影响力;自己先稳定情绪,更容易促使他人同样稳定情绪。
4.不要存心去影响他人,有意如此反而收不到效果;不存心、无意地发挥参考力(即别人自愿去模仿我),他人更喜欢受感染;无心之感,远比有意改变他人更有效,不易抗拒。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十八讲 理性情绪并非不动感情
1.人而无情何以为人,我们很容易感情用事,只要合理,大家都会欢迎;过与不及的感情,才会引起反感,最好小心避免。
2.接受并顺应人的天性,偏好安适、爱抄近路、逃避痛苦或不适原为本性;合理加以利用,还有价值,扩大要求才危害人群;过分专注于眼前的满足,必然带来日后更大不安。
3.自律是情绪管理要务,没有人生下来就能自律,必须经过努力养成习惯;缺少自律,会导致遇事拖延,逃避辛苦滥用药物;自律才能以最少时间,最少力气,有效管理情绪。
4.应该和必须只是期望,把应该、必须升高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必有祸患;费如何不可,势必引发非理性意念,要加以排除;期望可以,不能够强求,以平常心看待自然愉快。
5.退步之后立即在回头,情绪管理每推进一步,就会停下来,逗留甚至退后;这很正常,只要再往前走,并非软弱,不必难过;退一步进两步,便是进步,日有寸进就值得欣慰。
第十九讲 摆脱二分法
1.非黑即白的思维,我们的教育,要求是非分明,很容易造成二分法;非黑即白,排除了绝大部分的灰色地带,走极端;我们活在相对世界,大多是相对是非,很少绝对。
2.二分法的非理性概念,我一定要成功,不然就完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大家一定要公平待我,否则就该下地狱;我喜欢快乐,大家必须尽快满足我以免我受不了。
3.退一步想海阔天空,不成功,并不代表一切就完了,下次还会有成就;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公平待我?彼此有不同的标准。我喜欢快乐,大家也该如此,凭什么以我为中心。
4.三分法思维更加快乐,把二看成三,多出很大的灰色空间,人我都愉快;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不走极端,更合理有效;想到一定,立即想不一定,比较容易找出合理点。
5.我们只能合理不能公平,人世间资源不足,机会有限,根本不可能求公平;所求到的,大多是不合理的公平,形式上假平等;不如退而求其次,以合理的不公平来求得真平等。
6.我们活在相对世界,只有相对自由,相对平等以及相对光明;要求绝对,只有痛苦和不安,何必自寻苦恼麻烦;快乐要自己寻求,摆脱二分法思维,要趁早练习。
第二十讲 愤怒和忧郁的有效管理
1.愤怒时内心压力很大,愤怒出现前,常被焦虑包围,内心压力也很大;愤怒时间越长,愤怒越强烈,行为越难加以控制;权益受损,受伤害,被忽略,抬高身价都会愤怒。
2.伴随着各种情绪,愤怒常与悲伤,挫折等受伤的感觉并现,很难受;向外攻击,也会带来罪恶感和羞耻感,害怕报复;无限制的发泄和完全压抑,都不能真正消除愤怒。
3.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越了解真相,越减少伤害;杯弓蛇影般漫无目的地担心害怕,推向忧郁深渊;在思想,情绪,行为和生理上都有负面改变更糟。
4.真正感受以克服忧郁,首先要改掉笼统的我很忧郁念头,具体陈述;找出真正的忧虑所在,自己想办法化解比较妥当;深入分析失掉什么,担心什么,自然化解。
第二十一讲 无助感比无力感更麻烦
1.无力感是沮丧的表现,沮丧来自自贬、自怜、以及对别人的怜悯;经常达不到目标,会自贬,遭遇重大痛苦,自怜;对外界的人、事、物付出怜悯,都会造成无力感。
2.最好把消极转为积极,找出沮丧的真正原因,解除非理性念头转为积极;自我贬值改成充实自我;对别人怜悯并无实际助益,不如给予有效的协助。
3.无助感是环境所造成,无助感代表逆来顺受,毫无突破困境的决心行为;他并非天生,而是不幸的经验所造成,无动于衷;完全放弃所有作为,能做也不想做,狗急不跳墙。
4.小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谋事在天成事在人,大事只能听天命,顺势而为,人是谋不来的。
5.觉得成败不由我决定,一分耕耘没有收获,努力也是徒然;过去是无常,现在是无助,未来是无望;消极,无精打采,凡事不起劲,很可能导致死亡。
6.最好是预防而非治疗,无助感一旦养成,必须经过长期再教育,很难改;不如事先预防(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太有自信,忘名忘利忘我,顺从自然规律),不要学得无助感,人人提高警觉;有了无力感,更要小心,平日改变以避免无助感。
7.研究共产党政策,或百姓真实需求,顺势,借势,紧贴,了解预算,实施,此为积极。
第二十二讲 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1.难过是一种普遍情绪,人人都有难过的感觉,只是长短,强弱不同。
2.长期隐藏和埋没对身体很不好,要适当的释放。
3.哀莫大于心死。
4.大恩不言谢。
5.所有的情绪都让他自然释放,但是要适度,知道发火还要知道怎么灭火。
6.人活着就要有弹性,否则就是跟死了一样,所以人要经常调整自己去变化,但是一定要记住变得恰到好处,否则很多人都会烦你。
第二十三讲 焦虑与害怕
1.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了竞争,所以很多人在焦虑。
2.不能不想,也不能多想。顾虑太多一事无成,没有顾虑更是猛夫。
3.自由与不自由,累与不累都是自己想出来的,由自己决定。
4.我们不可能没有害怕,但是根本不用担心害怕,车到桥头自然直,害不害怕都没有用。
5.适度害怕有好处,可以保护自己,什么都不怕,促使人提早从世界消失,害怕的人,才会采取保护自己的行动。
6.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大家都怕他,对他十分不利;适当的害怕,可提高警戒心,预防很多意外发生;为生命和安全担心,是正常的,但不必过分忧虑。
第二十四讲 羞愧感与罪恶感的作用
1.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自觉无用,不可爱,甚至一文不值失去信心;不愿向人求助,也不愿意表达困惑,只好拖延推卸;不断自责,看不起自己,必须减轻羞愧重建自尊。
2.要犯错早犯错,要失败早失败,年轻就好爬起来,总是怕而不去试,不敢做,一辈子都后悔,老了再做失败了更加缓不起来。
3.错了就承认,赶紧设法补救改过,不一定就低贱;说成我真恨不得不这样做,比较合理,没有绝对;坦承错误后要释放,超脱,原谅自己,学习成长。
4.中国只有孝道,孝心,没有孝顺,孝顺很可能会害了父母。
5.勇敢面对罪恶感,自己觉得违反某些规律而产生罪恶感,必须面对;原谅自己的错误,赶快寻找合理的补救以免不安;人难免犯错,不可能一犯错就不可救药应受诅咒。
6.我们是情的民族,情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合情合理,由情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