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空,灯花落,夜无眠,独高歌,阅遍天下人无数,知音有几何?”
这首词很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知音难觅呀!
知音一词源自于一个典故:相传俞伯牙善于鼓琴,是个音乐家,他能用琴声表达他的想法;而钟子期会听琴,他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想法。于是伯牙就将钟子期引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将琴摔了,因为没有人再能听得懂他的琴了。
本着抬杠的精神,我们来做个推演和分析。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一人听懂,这是高水平演奏还低水平演奏?如果说是高水平吧,不太合适,因为演奏者的对象是听众,既然没人听得懂伯牙鼓的是啥玩意,只能说明是演奏的失败。作为表演艺术家,如果观众不认可,总不能说这一届观众不行,是吧?需要在演奏者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自省。如果水平低的话也不行,低水平是不可能流传数千年的,而且《高山流水》的曲子还在呀,确实好听。
伯牙鼓琴,真是只有钟子期一人能听懂吗?注意,钟子期不会鼓琴,只是会听罢了,他是听众。其它会鼓琴的演奏家呢?他们也听不懂吗?不太可能,作为一种乐器,不是伯牙一人会玩,他指定还有同门或同行,外行听不懂,但同行能听懂,也应该能懂。同行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但不一定会欣赏伯牙的演奏方式;或者同行内心里里欣赏这种演奏方式,但碍于自己的面子,不能明面夸奖,要知道大家都是同行,说你行,那别人呢?又或者伯牙的演奏水平确实很高明,但抢了别人的市场,引起同行的愤怒,你断了别人的生计,别人就会毁你的名誉,想同行夸你,门都没有;又或者伯牙的演奏并不高级,而是低级趣味,同行中的高手不屑于评论伯牙的演奏,他的演奏就是小儿科,不值一提。总而言之,要想获得同行的认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要是真的获得了同行的认可,那就真的牛了,显然,伯牙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他只是得到听众的认可。
伯牙钟子期的事情其实已经不可考了,虽然《列子》和《吕氏春秋》中有记载,但这两本书都不能作为信史。不过,这样类似的真实的故事是一直在上演的。
相声界一直有主流和非主流之说,主流相声界好像不怎么看得起非主流相声,说他们低级,上不了台面;而非主流相声不服气,说相声又不是大学课堂,非得弄出个什么意义来,观众买票听相声就是图一乐,干嘛要听你说教。主流相声界说非主流讲的全是糟粕,是旧文化的残渣;非主流说主流相声空洞,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主流相声界说非主流靠媚俗骗钱;非主流说主流是财政蛀虫。相互不服气,相互指责。这相声圈子里的人能不懂相声吗?但不可能相互欣赏,同行是冤家。如果一个相声演员想找一个懂自己相声的,去找内行人士就行,内行铁定知道包袱设计得合不合理,表演的节奏是快是慢;但要想找到欣赏自己相声说自己相声好的,甚至肯愿意花钱买票的人,只能到外行中去找,听众中去找。
回到知音这个话题,知音的本质意思并不是有没有懂你,这不重要,懂你的人其实很多。而是有没有人欣赏你,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你,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