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朋友圈,往下翻十条,九条是广告,偶尔能看到一条生活分享,但很少看到真性情的表达。今天吃早餐的间隙,随手翻看了一下朋友圈,一条长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是三年前遇到的一个学生写的。
现在,他应该有18岁了。
我继续翻看了他过往的朋友圈,有一条关于除夕夜的:“天色越来越暗,爆竹的烟,呼啸的风和飞旋的雪,都在变大。就像是开幕前的某种铺垫一般,除夕的夜越来越近了。2024最后的影子,这莫名奇妙随随便便的一年,本来意味着什么的18岁的一年,没有什么仪式感的就要融化到这夜中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2024比2025听着顺耳写。”
他的文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18岁,好像也是这样的,有点多愁善感,喜欢用文字记录内心,喜欢随时随地展露那份真性情。
周国平老师曾说,他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活出真性情。在他看来,只有活出真性情,人生才不会虚度。
何谓活出真性情,周老师这样解释:首先得有自己真正的爱好,其次就是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即自己的真性情。
那个学生18岁,截止目前,他是活在真性情里的。希望岁月不要偷走了那份珍贵的东西,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祝福他。
现在内观30岁的自己,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否一直葆有那份真性情呢?
如果说教育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算是找到了热爱。但是我深知,自己并没有把这件事真正做好。
更多时候,外界的杂念占据更多,得过且过的念头频繁闪过。所以,偶尔想到,但很少落地。
如果要给2025年一个核心关键词,那就是向内扎根,真正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重新找回18岁那份真性情。
30岁之前,我总觉得人要多社交,才不会封闭自己,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维护人际关系。后来才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因为不会独处,她需要外界的力量支撑自己。一个不会独处的人,内心是不安定的。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不需要那些社交了,除了计划之内的工作需求,大部分时间,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
休息日,去花店买花,去书店买书,回家插花、看书,这是目前最喜欢的状态。工作日,找一个喜欢的地方,按照计划执行每一项任务,时而脑洞大开,时而莫名焦虑。但是内心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这都是真实的自我。
听上去,好像很封闭,不跟人打交道了吗?当然不是。
总有一些人,会习惯性互相分享日常,比如我们的富婆群,虽然都在不同的城市,但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马上回复,不用刻意联系。
比如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因为了解彼此,互相信任,所以都会积极配合。下周跟樊校长去苏州考察一个语文学科的项目,月底在爱陪伴群里分享思维导图学习法。只要对方一个电话,只要是互利共赢的事情,我一定要做好。
希望自己,在找回真性情这条路上,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