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为任务本身去做事,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不感到内疚或是必须去做。一个人采取行动不是因为奖惩,而是感受到自然而然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不是来自一个人的内部,它涉及这个人和其手头任务之间的有意义的关联。活动本身必须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动机。
考试通常提供的是外部动机,如果学生对内容不感兴趣,则学习可能仅仅是受到外部因素的激励。这种成绩导向型的学习主要涉及成就性情绪。掌握导向型学习表明,即使一些努力源自外部因素,学生也同样经历了认知性情绪并体会到了兴趣。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也是有可能的。当学生能够建立起和手头任务之间的联系时,可能就会发生这种转换,即使原始的动机来自外部。然而过多的外部压力或奖励可能会极大地干扰内在动机的发展。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内在动机:第一,一个有意义的内容可以帮助你了解要做的工作为何有意义。它可能是一个有趣的刑事案件,比如弄清一个人是怎么死亡的,是被毒死的还是自然死亡?即使学习生物或者化学确实令人感到很困难,但当你把它放在一个情境中并需要解决一个谜题时,它就可能变得有意义了。
第二,好奇心十分重要。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对神奇的科学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一个好故事或是一个难题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第三,在感觉糟糕或痛苦的情况下,你是难以采取行动的,所以胜任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觉得不可能完成任务,那么他甚至会不敢尝试。我们成年人已经有过完成很多艰巨任务的经历。如果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阅读晦涩难懂的文字就真不算什么了。父母及老师可以鼓励和帮助孩子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并让他们挑战适合的任务,但也不要过于容易,要鼓励孩子:“如果现在还不行,那明天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掌控感意味着这是为你自己而学的,你就坐在驾驶的座位上,而不是受到来自外界的控制。即使是读书备考,你也可以掌握自己的节奏,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时间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通常可以促进学习。
谈到学习,心流体验也很重要。它可以被视为内在动机的理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