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层干部“自我加压”新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各地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减负措施落地生效、变化明显,广大干部得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出现“自我加压”新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既体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也折射出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自我加压”典型表现。一是标准层层加码。部分干部在完成上级规定任务的同时,主动提出更高要求,如“指标超额完成”“台账精益求精”。二是时间无限延长。自愿放弃休息时间,节假日加班成为习惯,甚至形成“谁下班早谁不负责”的隐性文化。三是责任自我扩大。对非本职事务大包大揽,担心“做不好影响考核”,导致工作边界模糊。一边是上级部门为基层减负的要求和举措,另一边却是基层单位在工作要求范围外的“自我加压”,使得本该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被打回了“原形”,再次成了基层负担。

“自我加压”背后因素。一是基层干部对该地该部门能否长期坚决执行上级减负要求仍心存疑虑。无论是基层主动多建台账,还是增加工作“留痕”,目的都是“备一手”,倘若日后的督察检查、考核问责有了新的要求和规定,仍然有说得清的余地和证明。二是基层事务繁多,不同上级部门的要求不一,基层干部时常遭遇“钟摆效应”困扰,即使是同一上级部门,检查考核的要求也时常变动,甚至个别领导“朝令夕改”,让基层干部难以适应。这些尚未整改彻底的现象都让基层只得被迫“自我加压”。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进一步加大形式主义整治力度,让基层减负生效又生“根”,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安全感才会更强,“自我加压”的困境才能彻底消除。一是优化考核机制。减少“痕迹管理”,增加实效导向的评估维度,建立容错机制,避免“不敢犯错”导致的过度谨慎。二是强化保障支撑。落实强制休假、心理疏导等关爱措施,通过数字化减负(如AI报表生成)降低事务性负荷。三是重塑价值导向。在表彰“老黄牛”的同时,更要奖励“巧工匠”,倡导“高效工作”而非“疲劳作战”的健康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