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海林教授学备课和说课
阳明先生认为:心外无物。不必刻意去修炼,事事物物上均可修炼。世上磨,心上炼,是日常工夫。
老师的教科研也是这样的,教学即科研。
语文教学科研有七种方式:备课、说课、公开课、研讨会、课题研究、论文、专著。
先来说说备课。
备课就是研究教学,是研究一堂具体的课如何上,着眼于课堂上如何行动。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提供蓝图的依据,是指课堂行动研究的记录。
教师要抱着研究的态度来备课。备课前要对文本做详细的解读,要了解学前,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的准备。
备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学案式备课。
从学生的角度来呈现备课的内容。
2.材料式备课。
为教学准备充分的材料。教师对材料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向,推进教学节奏。
3.研究式备课。
查找大量的文本解读资料和名家的上课实录,了解前人的教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再来谈谈说课。
说课有两个层次。
一:说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不仅说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还要说出为什么这么设计。
说是一个研究过程,是思考分析的过程,要对教学进行思考分析。
完整的说课流程:
一.一堂课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1.确定这堂课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如何表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3.这个目标是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它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4.这个目标不是什么?
二: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一目标?
1.使用的这个策略叫什么?
2.策略是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它是什么性质的?它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要适用这个策略?适用这个策略是想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策略为什么是最好、最适宜的?
4.是用这个策略上课的要领是什么?
5.我做的什么样?我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说课的流程:
1.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它有什么特点?
2.这篇课文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学到什么?他们需要学什么?
3.我要用这篇课文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达到什么目标?
4.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哪?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在哪?教学目标属于哪种类型?
5.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定了什么为教学重点?
6.我采用什么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为什么这个方法是最好的?这个方法可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吗?
7.这个方法的基本操作要领是什么?我做的怎么样?
8.我觉得这堂课需要讨论哪几个问题?
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设置说课流程。
早晨共读时,刘老师强调:不能只就理论说理论,而要结合实例来谈。
建议我在定西上的公开课“《苏州园林》——我跟叶老学写作”为例来学习如何说课。
1《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它是学习说明文的范本。首先,它在介绍说明对象的时候,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设计到小细节的逻辑顺序;在组织素材的时候,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顺序,前文第二段有明确的中心句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其他段落的首句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对象及特征。这种写法特别适合初学说明文者模仿。
2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混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和苏州园林的地位,也有个别同学可能会分不清局部特征和总体特征,还会出现把“四个讲究”当做总体特征。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学到,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他们需要学习怎么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怎样写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我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简单的说明文。需要达到学生会搭建说明文的简单框架,能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从总到分的写作顺序写出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景物特征的教学目标。
4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于,叶老整合了苏州所有园林的特点提炼概括一句话:“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七个方面来详细说明园林的特征,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在于怎样写出整体的、局部的特征,教学目标属于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会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学会怎样写出事物的特征。
5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怎样写出事物的特征这一教学重难点。我采用先教学生抓住段首句和说明对象及特征提炼信息的方法,整体画思维导图的方法落实教学重点。我采用阅读、圈画、画导图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但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写出事物的特征这一难点,并没有真正落实。
7。跟着课文学习写说明事物特征的教学难点可以运用刘老师说的思维可视化方法 ,针对课文的第四段逐一拆解,让学生学习如何写“配合”。我课堂上因为自己没有学会指导的方法回避了教学难点。
8.这节课需要讨论三个问题:
怎样提取信息?
怎样把说明对象的特征写出来。
怎样指导学生搭建说明文框架,怎样写出事物的特征?
“思维可视化”,是我今天早上共读学到的新词,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怎样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怎样判断学生已经学会?老师,首先要自己先学会把维可视化,然后引导学生把思维可视化。当思考的过程变成实实在在的图形,思维便有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