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内卷”这个词,是今年3月30号线上家长会我做《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过程中,网上查询家庭教育促进法出现的背景时看到的,当时不理解,但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来得及细细查阅其中的内涵就“读”给众多家长听了,心想,没听过这一词的家长可能想象不到具体的字,对这个词比较熟悉的家长也不会深挖其内在含义,比如我使用是否恰当,抱着侥幸心理,就这样结束了,如今想想当时的解读,我能记住的,也便只有这个词了,原因居然是我不了解它。
后来查阅发现,当“内卷”这个词最初进入大众视野时,人们更多把它理解为一个褒义词,可以激励人们精益求精、不断上进,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继续查阅资料,很多时候很多人早已因为各种消极的思想和心理,扭曲了内卷的含义,即: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现在才反思,我发现当初自己做解读的时候也是按后者的意思来进行的,还好这个词虽然是从贬义的层面理解,还不算用词不当,不然隔着屏幕都会是满满的尴尬。所以,这件事又给我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很久以来,我都有点分身乏术的感觉,每天上班都是疲于应付各种表册、教案和作业批阅此书检查,各种活动的及时成型,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完美、精致地完成一件事,包括备课,我也是匆匆忙忙听几节微课,看几节课例,再翻翻教案书,便带着初步成型的教学设计匆忙进入课堂,有时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疑惑的表情,让我陷入深深地内疚之中,我便发誓下次一定要深挖教材,做好预设工作,绝不打准备不充分的账,可是每次走出课堂,似乎都有同等性质的其它事物等着我,备课这件事,只好再次被搁浅……
这不得不又一次让我想到内卷的贬义词,就我们原本简单而幸福的教学工作,不知不觉也会跟着歌词的贬义攀上关系,为了应付上面各种检查,加班加点制作表册,有时候半天就要完成半个学期的表册,而且不止一类,而这些表册里需要填写的内容都是教师一点一滴的工作日常,所以我就深思:这些工作非得写在纸上才代表我们实实在在做过了吗?能不能把填写表册的时间流出来,把表册里填写的内容做落实的过程中做的更精致一些呢?而这些没有终止的表册填写是不是可以从贬义的层面上理解为工作中的“内卷”呢?包括哪些没有意义的活动,是否同上意义呢?
我不是一个思想消极的人,但是我真的感觉到疲惫不堪,每天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和教学没有关系的事物上,让我这样一个喜欢探究业务的人感到既愤怒又无奈,教学内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是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还是更多难以出口的人为因素,我不想分析也不愿分析,我只想让我心爱的教学工作回归本质,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的心声和愿望吧?
好了,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话,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发泄内心的烦闷和枯燥,这也成为我很多年来写日记的初衷和习惯,因为这种话对谁倾诉都不合适,为了不让自己太压力,就只能把文字当做自己的倾诉对象,虽然文字很无辜,但我相信它很乐意。
天亮了,今天我初中时的同桌温世宏给他父亲贺寿,作为同桌,于情于理都得去祝寿,主要是因为他远在他乡,关系网本就不在这里,如果连昔日的同桌都不去,人性的冷漠似乎再一次会在我身上体现。另外,让我疑惑不解的是,前天他请客同学吃饭,一桌16人,为什么今天加上我只有3人能前去?是大家真的很忙,还是世态炎凉?这有一次增加了我要亲自前往的信念,尽管我感冒严重浑身乏力,4点钟就毫无睡意,脑海里感觉浑浑噩噩,但我还是要去,不仅是为了友情,还是为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