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十八)
(接上篇) 如果说正反馈是将外界驱动转为内部驱动的通信方式或者说是刺激方式,那么正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才是内驱力最核心的关键因素。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强调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可见积极性在人的意志品质中有多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激发出来了,自然会产生内驱力。
积极性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外界事物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自然性的事物和社会性的事物。人是社会性生物,所以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源自社会性事物。积极性的产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它的最直接因素就是热爱和喜欢,比如人对感兴趣的事情会有很高的积极性。第二种是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如他人或社会的认可产生的正反馈会让人产生积极性,即使他(她)对一件事情并不感兴趣,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也会对这件事感兴趣,从而产生内驱力。
比如一个人无意间做了一件好事,本来他(她)对这件事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喜欢还是厌恶。但是如果他人或社会对这种行为非常认可,给予他(她)各种表扬和奖励,他(她)就会对做好事产生了积极性,大概率会持续地做好事。如果持续受到认可,这样积极性就会保持下去。
积极性的本质就是无论是直接(热爱)或间接(正反馈)的结果能让人有愉悦感,从而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的分泌增加时,又会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从而产生更多的愉悦感。也就是进入了前文所说的良性循环。
正是因为积极性的这种本质,就决定了积极性是不可持续的。除了某类人天生就具有持续的积极性以外,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需要不断的刺激才能维持。刺激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界刺激,也就是外界的反馈。如果一个人能持续地接收正面的外界反馈,就能持续地产生积极性,从而维持内驱力。另外一种是内部刺激,内部的话用刺激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就是通过潜意识把这种积极性产生多巴胺的感觉,固化成习惯,通过习惯的力量持续地产生积极性。
我训练儿子内驱力的方式就是以信心驱动为主,主要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儿子的积极性。
儿子学钢琴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我看得出来,他并不太感兴趣,也不是太厌恶。所以用热爱驱动基本是无效的。所以我就尝试用信心驱动。前一段时间正好有个儿童钢琴比赛,钢琴老师帮他报了名,并且布置一个比较难的曲子让他练习。开始时他比较抗拒,根本就不想参赛。我就不断地鼓励他,在他练习的时候,即使弹得不太好,我也会真心地称赞他,钢琴老师也是在他每次上课时不断地鼓励。结果儿子登台表演时发挥出色,几乎无瑕疵地完成了演奏,得到了优秀奖。从此他的积极性和信心爆棚,开始喜欢上钢琴课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不太爱上学,说是学习太枯燥了。后来了解到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儿子很调皮,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老师也批评过他。后来找了个机会孩子妈妈跟他的班主任老师聊了聊,希望老师能正面鼓励他克服缺点。老师也非常愿意配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反馈说他不守纪律的频度越来越低,而且变得积极向上。儿子回来后也经常兴致勃勃地讲学校的事情,越来越喜欢上学了,甚至觉得周六日在家里没意思。
在儿子身上,信心驱动是非常有效的,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单一的驱动方式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