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囧妈》中有个片段:
在去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徐伊万被妈妈不停的投喂小番茄,但是徐伊万并不喜欢吃番茄,最后忍无可忍把妈妈的一碗小番茄连碗都一起扔了。他一个个仍小番茄的咬牙切齿,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反抗父母成功得意洋洋的样子。
为什么妈妈一直要喂他吃番茄了,因为他和他媳妇结婚多年没小孩,妈妈只是想加强他的营养,想让他们更容易有小孩。妈妈的本心并没有错,但是她越界了,她儿子并不喜欢吃番茄,再有营养也不吃。而且妈妈还插手了儿子的婚后生活,最后儿子儿媳离婚收场。
纪伯伦的《致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她是你生的,然而不属于你,他/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希望你能尊重孩子的人格,就像你尊重其他人的人格一样。
我们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越界了,比如:这个青菜有营养,含有维生素;这个牛肉高蛋白,吃了能长高;然后不顾你意愿,强行夹菜到你碗里。
到了适婚的年龄,然后开始夺命连环催婚,你都25了,是个老姑娘了,怎么还不找个对象;你都30多了,隔壁家比你小,孩子都打酱油了。
然后有了孩子,亲人和孩子开玩笑,你妈妈有个弟弟,不爱你了等等。
以上的动作或者言语都是越界了,所以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我们界限被冒犯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当中的“们”并不存在,只有“我”而已。很多人不明就里,甚至不想明就里,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所以我们要会时刻带着觉知,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
在他人遭遇困扰时,我们可以关怀,但是不要不干涉;我们可以分享,但是不要教导。
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正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如何不被越界呢?
在我们遇到困扰时,要学会尊重,不要放纵;学会邀请,而不是要求。
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