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我到联勤某分部出差。闲聊时提到我的军校同桌同学汪学潮,该分部陆部长赞不绝口:“这小子很不错,可以说是我们分部机关最敬业的机关干部。那天机关开交班会,我专门表扬了他,我说如果机关干部都像汪学潮这么敬业,工作何愁干不好?部队建设何愁抓不上去?”
该分部政治部刘主任接过话头:“汪学潮这小子,写稿有瘾,成天就琢磨着写新闻报道,连坐火车也在寻思某个稿子怎么写,有点灵感马上记下来。这个劲头,一般人真做不到。”
说真的,听到领导们这么称赞我的老同学,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甚至比三伏天喝了一大杯冰冻啤酒还舒坦。
作为沈阳北大营司务长培训大队毕业的中专生,我们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冷眼是门缝里瞧人。这个真不怪别人,怪只怪我们那个已经黄掉的军校确实不像个军校,发给我们的学历也实在得太低,与当下强调学历的总体氛围格格不入。
幸好我们北大营还有汪学潮这样奋发进取、永有懈怠、从不服输的好同学好兄弟。因为汪学潮们的付出,我们这些传说中的“北大高材生”终于可以也偶尔那么轻微地骄傲一下:司务长,一样行!
从那天听到联勤某分部首长表扬汪学潮开始,我就萌生了写一写我那些牛气冲天的北大营司务长同学的想法。
2012年5月1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机关楼,偌大的办公楼里寂静得有些出奇。闲着也是闲着,我开始用文字记录那些军校同学的军旅故事。
第一个闪亮出场的,当然是被领导们反复表扬的汪学潮同学。
别看学潮这个名字文诌诌的,可他并非出身书香世家。恰恰相反,他和我一样出身农村,是标准的农家子弟。
学潮和我是同届兵,1994年底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村庄里入伍。
我并不清楚学潮上军校之前的经历,只知道他入伍就在辽宁。
1997年8月底,当我们120多名学员齐聚原沈阳军区后勤干部训练大队四中队时,作为他的同桌,学潮给我的最初印象相当文弱。
那时,每到上课,学潮都会掏出一副黑框的大眼镜往鼻梁上一架,很有知识分子或老学究的派头。
那时,学潮上课并不认真,甚至没我认真,司务长维持生计的算盘也没我打得好。
当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作笔记时,当我作为全队算盘打得最快的学员在讲台上组织同学们练习珠算技能时,学潮要么在偷摸看小说看散文,要么在偷摸写东西。
那天,我和学潮上军校时同一宿舍、他下铺的兄弟孙福国打电话闲扯时,福国还在愤愤不平地揭发小汪同志:这孩子了不得,在北大营上学时就开始写小说了。
哈哈,看来汪学潮这小子早就瞄上新闻报道这个能人不稀罕干、孬种干不了苦活累活了。
上军校时,学潮是低调的,谁也没看出来他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事实上,即便是军校毕业后的前几年,学潮也是默默无闻,在那个步兵团里慢慢打拼着。
实际上,我们学员四队,包括北大营1997年入学的那六百多名学员,第一个开始写新闻报道的是我,最早偶尔在报纸上露露名字的还是我。
那时,除了我,还有我和一个宿舍的龙卫平同学,偶尔也在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个稿子。
那时,学潮还在当司务长。
2002年3月,当我从大兴安岭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调到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纪检处时,学潮给我来过一个电话,说他调到团里的宣传股搞新闻报道了。
我没记清学潮调入宣传股的具体时间,只记得从那时起,他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学潮从团里报道组干到师报道组,之后又作为人才被挖到联勤某分部政治部宣传科,路子越走越顺。再后来,学潮调到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这些年来,作为特约记者,学潮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发了不少大稿好稿,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那帮还在部队的军校同学通电话时,都会说起学潮最近在报纸上发表的某篇稿子。
大概是2012年前后吧,有的军校同学拿我开涮:十年前我们看《前进报》,专找你的名字;现在我们看《前进报》,只找汪学潮的名字。
2012年4月下旬某天晚上,学潮路过沈阳,找一些搞报道的同仁吃饭,让我作陪。敬酒时我开玩笑:“学潮搞报道没我早,但火力比我猛多了。我一看干不过他,赶紧改行!”听我这么说,一桌子人乐不可支,哈哈大笑。
我说的是实话,就学潮那股劲头,一般人真就干不过他。
这些年来,学潮发表新闻稿件无数,包括《前进报》和《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包括《解放军报》和其它一些中央级媒体的内参,他都是手到擒来,一点也不费劲。
调到联勤某分部以后,学潮写的一篇内参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肯定,给军区联勤系统争来不小的光彩。
学潮发表的新闻稿件实在太多,我无法一一道来,还是简要说一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新闻报道吧。
2006年7月28日,《前进报》第二版用了一个整篇,刊发了学潮采写的长篇报道《“一封家书”重演大义深情——65537部队战士孙兴华的妹妹独自撑起家庭重担支持哥哥献身国防的感人故事》。
这篇报道,充分体现了一名新闻从业者的起码良知:宣扬真善,扶助弱小,用自己真诚的文字温暖天下苦难孤寂的心灵。
这篇报道,来得并不容易。
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潮了解到了重庆云阳农村籍战士孙兴华父母双亡、姐姐因车祸去世、17岁的妹妹一心支持哥哥服役的相关信息。
学潮意识到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连夜写了一篇通讯传到《前进报》社,编辑很感兴趣,逐级报到社领导那里。
当时在任的郭宝山社长看了很受触动,亲自打电话把学潮叫到报社,叮嘱他到重庆云阳现地采访。
孙兴华所在团的领导很重视,派政治处主任带着学潮一起赶赴云阳,一方面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孙兴兰解决入学问题,一方面协调当地新闻媒体对孙氏兄妹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
谁知当地的民政局领导并不配合。学潮不动声色,暗暗搞了一些调查,掌握了该民政局违规操作退役士兵安置的小动作,之后与民政局领导拍桌子较真。
在学潮他们的努力下,孙兴兰免费就读重庆行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当地媒体也对孙氏兄妹克服困难拥军卫国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
2007年3月27日,学潮在《前进报》刊发后续报道:《孤儿战士孙兴华退役后免费上技校》,报道了孙兴华退役后在军地共同帮助下免费就读重庆行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的消息。
时至今日,我还保存着学潮2006年7月28日发表在《前进报》第二版的《“一封家书”重演大义深情》一文的电子文档。
这篇报道,除了文字,深深震撼我的不只是那些文字,还有那几幅反映我老家贫困山村当时真实生活状态的照片。
是的,重庆云阳离我们的老家重庆开县很近,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生存环境,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学潮拍的那些照片,真实得让我心痛,让我感动。
那摇摇欲坠的土墙房子和满是沧桑的破木门,那我十分熟悉的掾箕和锄头等传统农具,那杂草从生的山林和倔强生长的包谷苗,那和山野一样朴实的孙氏兄妹,还有扛着上尉军衔和斜背挎包的老同学汪学潮,每一张图片都让我重回故里,每一张图片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怜悯之心和起码良知。
渝夫2012年4月29日草于辽宁沈阳,2023年7月1日完善于天津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