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我受命写一本三十万字以上的纪实文学,需要对这本书的主人公、解放军第211医院院长、闻名全军的女将军贾丹兵进行采访。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上午,我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211医院外科大楼的干部病房,与这个女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我对贾院长并不陌生,私下里一直叫她大姐。
2009年,贾院长被确定为全军勤政廉政领导干部典型,要在全国全军主要媒体进行宣传。作为偶尔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业余选手,我被抽调过去参与采访和撰写相关报道。那一次,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贾院长。
其实,在此之前,贾院长早已是闻名全国全军的大典型和典型。
我曾经和贾院长开玩笑:大姐,一个女人在中国大陆能得的荣誉,你几乎全部得到了。
事实上,我并没有开玩笑。且看萦绕在贾院长头上的诸多光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妇代会代表,全国第二届十大女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100名模范人物,沈阳军区“勤廉兼优领导干部标兵”,两次被全军确定为勤政廉政重大典型;少将军衔,专业技术1级……
2009年那次采访贾院长之前,我和其他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她的人一样心存疑惑:这位女将军真有传说中那么优秀和厉害?是不是个注过水、加过工、拔过高的重大典型?
带着这些问号,我走近贾院长,走进她的军旅生活,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随着采访的深入和面对面的交谈,那些问号全部被打开并拉直,我的心也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动。
那一次采访,由我们沈阳军区政治部纪检部宋宝华部长和前进报社郭宝山社长带队,组员有报社吴鸿财副主编、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戴岳,还有我这个来自纪检部的干事。
采访结束后,我受命在戴岳所写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
可能是真的受到了触动,我放弃了老戴的第一稿,重起炉灶,以郭社长确定的《党的女儿贾丹兵》为题,以我习惯的短句短段风格,从早上8点一直写到晚上5点,中午没休息,充满激情地写出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
我写的这一稿,得到吴副主编的充分肯定,几乎没改多少就呈给郭社长。郭社长绝对是个大家,把我起草的几个小标题一改,其它一个字没动,立意和高度随即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郭社长改定的小标题:忠诚党的事业、播撒党的温暖、维护党的形象,加上大标题“党的女儿贾丹兵”,整篇文章立马显得大气磅礴。
这篇通讯,先后被《前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通讯社等媒体全文或部分刊发,新华社当时甚至为这篇报道配上了大量的图片,做了一个专题网页。
让我们从这篇通讯的一些片断里熟悉和了解一下女将军贾丹兵。
“…1969年12月2日。
一个14岁的女孩儿顶风冒雪,鼓起勇气敲开接兵干部的房门,像请战的勇士一般,毅然划破手指,写下‘我要当兵’四个大字。
女孩儿不寻常的举动和坚毅的表情,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8年后,带着血书入伍的女孩儿走上了所在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
30年后,电视连续剧《一个女院长的故事》拍摄完成。担纲主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心生感慨:这是她第一次饰演女军人的角色,主人公的事迹让她领悟到一个军人内心世界的博大。
33年后,女院长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从战士到院长,从士兵到将军,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留下的是一串串闪光足迹……”
我不想过多去叙述贾院长的工作业绩,我更愿意用我的笔触,还原一个真实的贾丹兵,让她从重大典型的云端回到人间,让对她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个女强人背后不为人知的铁骨柔情。
2012年3月那个寒冷的上午,当我提出要再次深入采访贾院长时,她原本可以拒绝。因为那时她患了重感冒,低烧不退,咳得厉害,一打点滴就是好几个小时。
贾院长没有在意自己的身体,没有拒绝我的采访要求,而是问我要不要戴个口罩,说是这次感冒太厉害了,传染性很强。
贾院长这个老大姐就是这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热情和关心,哪怕对普通一兵和地方群众,从来都是真诚相待。
作为一个名人,贾院长完全可以高调一些,甚至可以像某些领导那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贾院长从不这样,永远真诚着,永远爽朗着,永远大笑着,一点也不做作,总是那么充满亲和力。
那天上午,贾院长躺在病床上,一边打着点滴,一边不时咳嗽,一边艰难地接受我的采访。
我背靠窗台,打开我的笔记本电脑和录音笔,静静地倾听,静静地记录,静静地走进贾大姐的人生故事。
说起她被日本鬼子和汉奸逼疯的外婆,说起她的军人世家,说起她父亲和她自己在文革中受到的冲击,说起她没能在病床前送老父亲最后一程,说起她老母亲的遗言,说起这些年来工作中的苦与累,贾大姐无语凝噎,泪流不止。
我没有打扰她,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陪这位别人眼里的女强人默默落泪。
说起她唯一的女儿,贾大姐满眼柔情和疼爱,还有对女儿的愧疚。
贾大姐还不止一次提起她的女婿,满脸的幸福和自豪。
我认识贾院长的女婿。他是我一栋办公楼的同事,一个很优秀很低调的军人,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军官。
前不久,为增加对贾院长的了解,我到辽宁省军区参加沈阳军区组织的“贾丹兵勤政廉政先进事迹报告会”,结果被狠狠地感动了一把。
尤其是那个被贾院长从死神手里抢回儿子生命的老母亲的深情讲述,听得我泪水涟涟。
不止是我,我周围的战友们都在抹眼泪儿。
那次报告会不久,我受领另一本书的撰写任务,要为沈阳军区50个勤廉兼优领导干部标兵写纪实文学,每人6000字以上。
这本书,连同之前贾院长那本长篇纪实文学,都是中宣部策划的向党的十八献礼的系列从书之一。
刚开始,两本书都交给我写。尤其是贾院长那本,已经改任白山出版社总编辑的郭宝山社长明确提出:让小李写,他一个人就能写得很好。
后来,领导考虑到时间太紧,我的任务又太重,安排另一个人写贾院长,让我集中精力去完成那50个人的纪实文学。
得知这一消息,贾院长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说她更乐意让我来写,说我写的东西更细腻和感人一些。
末了,贾院长一如既往地热情和爽朗:哈尔滨这边有什么事儿,记得找大姐啊,一定全力以赴办好。
渝夫2012年4月11日草于吉林长春,2023年6月23日完善于重庆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