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1:00
这个周末在南京参加指秀非遗-创意麦秆画基础讲师班。应冯雷斯托夫效应,现就相关感受进行记录,特此留念。
周五“特种兵”模式回家给外公和老妈过生日。周六上午赶着高铁到南京南站,到培训点就和大家一起去吃了酸菜鱼,也因此认识了一个来自湖南的朋友和两个学艺术的姑娘,很是激动和兴奋。下午和各位学员一起赶工,将自己作品罗列在此,并记录彼时心情和感受。
图中的枝干是用嘴吹出来的。只需在纸上滴几滴墨水,用麦秆将其吹开即可。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毛笔画。
每一次吹都只能大概控制方向,细枝末节的东西是不好把控的。吹着吹着有一个枝干离其他枝干越发的远,似有一种“凄冷的美”。
于是便有了如下创作灵感:曾经的她总以为与其花时间和别人去沟通,还不如自己做。于是,她一意孤行,自此爱上单打独斗,且很多时候结果也证明了她的个人能力很强。
但时间久后她发现,单打独斗的她经常觉得疲惫,甚至有次参加比赛,发现一个“灿烂的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开出一种花,但是如若是一群人,就能百花齐放,创造无限可能。于是,现在的她慢慢决定向大群靠近,放下自己的孤傲,走下神坛。
第二副作品是蝶恋花的练习,在制作上实际是传统剪纸公益和麦秆画的创意结合。但事实上我没有在蝴蝶的造型上尝试剪纸,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麦秆画。
创作灵感:为什么叶子一定是绿色的?为什么枝干一定是青色的?为什么花又一定是红色的?我问自己。
得到的答案当然是:I don’t know.于是开始逆向创作,选取自己喜欢的栀子花作为叶子的形状,选择浓郁的玫紫色作为颜色,又选择自己喜欢的白色郁金香作为主花,创作了此副作品。告诉自己要勇于挑战权威,勇于问“问什么”,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
但这幅画又有另一层含义…最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我和我妈越来越像,于是用“母女”作为这幅画的第二个名字。
第一天的第三副作品是宝葫芦,是一种技法的综合练习。整个过程考验一个人色彩的叠加和无缝隙拼贴的练习技巧。
等自己做完粉色的葫芦后就觉得庞大,于是便想用相关作品和其产生强烈反差,便创作了这幅《全家福》。
母亲的体重虽然没有父亲重,但总体看起来就会比父亲胖,而我则是他们爱的象征,很是mini,但又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荷塘月色》的练习又被我硬生生改为《格格不入》。荷叶承载不住青蛙,但月夜可以,如果一个人的野心和行动都足够强大,就要勇于破圈,寻找更好的自己。
手里的这幅牡丹是我最爱的作品,气宇轩昂,这幅作品打开来是2024的挂历,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外公外婆。
这次来南京又只用“匆匆”二字来形容,没有去路边走走,就连吃饭也都是外卖。此刻司老师又告诉我我的作品都落在了场地…
但匆忙间还是品尝到了司老师的手艺,参观了司老师和刘老师的家。
也在周六晚上旁听了第六次课,想着离我自己上场的日子越来越近,也很是紧张和慌乱。
Anyway,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更待摸索…
晚点的高铁,等待的过程真tmd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