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经常性的陷入饥饿。很难觉得饱,但经常感觉到饿,无论是不是刚刚吃完饭。
饿的时候,感觉身体很空,胃部在灼烧,带着丝丝的疼。这种饿的感觉并不能让我清醒,反而让我迷茫困惑。也可能,我就是一个很难清醒起来的人吧。手边有零食的话,会吃一点来缓解,如果没有想吃的,就只好狂喝热水。我需要胃部被充满,如果没有食物,那么水也是好的。
二十岁的时候,读到柏邦妮形容饥饿感:“二十岁的饥饿,是全身心的饥饿。对爱情,对生活,对所有的一切。我吃得下一个超市,一群牲口,吃得下一群梦想和野心,一口袋奇迹,吃得下许许多多的爱情。”
而当我过了二十岁,饥饿依然是一种生活状态,只是它不再只是那些无处释放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欲望,它还带着一些妥协的意味。
01
对食物的任性,带来短暂的自由和安慰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年轻而心存感恩,觉得还有很多光阴可以虚掷,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还将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是二十岁女生所特有的人生憧憬。
而过了二十五岁,你会发现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你不再那样年轻,你知道生活就是普通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快耗尽气力。你知道希望长存,但并不常被实现,无奈和妥协才是人生的常态。
而在这种种无奈的境况里,至少食物,是你可以比较自由来选择的。
对于食物的偏好,我还是显得任性一些。我喜欢蛋糕、点心等高热量的甜食;披萨、意面等西式快餐;重油重盐的路边摊烧烤;还有火锅、麻辣烫、涮串、冷面、凉皮......大部分不是正经饭菜的食物,我都喜欢。
我还没有达到能品味出食物本身香气的境界,于是更喜欢添加的种种调料来刺激味蕾。这些食物让我产生丰盛的快感,只可惜这快感一戳就破,只能维持太短的时间。
食物除了能安慰空空如也的胃,也能安慰空空的心。悲伤的时候,害怕的时候,吃都是一种抵抗的手段,食物在帮助我们鼓起勇气来面对。至少我还能吃,大口大口的咀嚼,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记得前些年的一次旅行,我和朋友在雨夜出去觅食,陌生的地方,湿冷的天气,但是在街边小店吃烧烤的时候就觉得很踏实。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在哪里,也不记得烧烤的味道了,但是我记得那一幕场景,我们边吃边聊,越来越暖和。
已经有太多事不能自由的选择,不会尽如人意,至少食物,它在某些时候让我掌握了充分的自主权,也给我带来了真实的安慰。
02
饥饿感是一种匮乏感和空虚感
二十岁的时候,知道一点事情就以为是知道了世界,而如今,发现就算知道了大部分事情也还是一无所知。看到的世界越大,发现自己越渺小。
工作、生活,时间在流逝,我看到太多事没有按照曾经的想法发生,于是反观这个匮乏的、无知的自己。
这饥饿,更像是因为空虚而产生的。我想要知道更多、了解更多、做更多,可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太少,这更像是自己不够努力的借口,可是力不从心也让我痛苦。这是对于生活的匮乏感,欠缺方向,没有头绪,迷茫困惑。我不是不努力,但这努力有点假,仅此而已。
而似乎吃的动作会让我忘记,忘记我的局限性和无知,忘记这匮乏和空虚,这动作简单直接,如果我正在被食物填满,我好像也正在变得充盈和富足。
这也是一种食物带来的幸福感。
03
吃蛋糕总像在庆祝,仪式感甜美又幸福
我每天都在馋甜点,蛋糕、肉松卷、千层、奶茶杯......每隔几天我就想找个理由给自己订个蛋糕吃。
宝贝百天时买了蛋糕,但其实是我和我妈给吃了。父亲节的时候买了蛋糕,美其名曰给我爸和赵先生过节,但其实大部分还是被我吃掉的。某次我感慨好久没吃蛋糕了,赵先生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你不是上周刚吃的吗?!”
吃蛋糕是我给自己的仪式感,相比于买一些不实用的礼物,蛋糕就实惠多了。
看起来松软,闻起来甜蜜,入口醇厚、细腻,蛋糕就是幸福感和满足感。说到底,我就是一个很肤浅的人啊,所以这些肤浅的事情就能带给我很大的快乐。肤浅的快乐也是真的快乐。
但是,如果你经常吃某种食物,被某种味道刺激着供养着,对其味觉上的要求会不断提高,阈值的提高带来满足感的降低,吃的多了,反而食之无味,边际效益递减。于是只有第一口蛋糕才最有滋味。
有时候觉得,不应该太沉溺于口腹之欲,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也偶尔会想起曾经反复节食的日子,那些跟自己的原始欲望作斗争的时刻,我并不怀念,但我记得。
也许某天,我又会找到那个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清醒坚定的自己,我终于选好了方向,做好了决定,不再任性,懂得只有节制欲望才能带来自由,我也愿意面对匮乏感,一点点补充,做得更好。
END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洞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