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2091天。
1.Sfbt深受策略学派、催眠学派、社会建构论及佛教思想等思潮的影响,将对过去的失误与问题的强调减值最低,重视当事人的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可谓“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
2. Sfbt不以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成因,因为病理性的标签并没有办法使当事人改变,只会让当事人更卡在他的问题里;相反,sfbt视心理治疗为一个过程,当事人与咨询师一起建构当事人所欲的目标,咨询师则积极协助当事人发展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身处情境、行为与人际模式,而能充分的运用既存优势与胜任能力来发展有效的解决之道。
3. Sfbt也特别注重当事人如何理解自己所关注的议题及身处情境的知觉,同时,咨询师也会以当事人希望问题解决后的不同生活为咨询目标,并与当事人善用其个人优势与内外资源,共同建构出让当事人可以美梦成真的特定行动方式。
4. 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仍由当事人所决定,而咨询师之任务则是以尊重的、合作的、不评价的姿态,在当事人的参照架构运作内,针对当事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正向化、行动化、情景化的小步骤,并平稳的一步步前进。
5. Sfbt非常重视当事人的成功经验、力量、资源、希望、小的改变与合理可行的目标,通过解决导向的对话,使得当事人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去思考:对他来说什么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的?如此一来,当事人不会一直陷在问题里,而能减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6. Sfbt是采取和当事人合作的方式,秉持正向性及整体性的观点,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视可能存在的小改变。也可以说,sfbt是一个着重“改变”的对话,不是“问题式谈话”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