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原句】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哲人说∶是的,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核心概念】我们愤怒的时候不是因为愤怒而愤怒,我们不是因为受了怒气的控制而发怒,而是为了大发雷霆制造了愤怒。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在家庭中,甚至有时候无所事事的发呆之中,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就发火了,这个到底是受内心愤怒的引导吗?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解释,这绝不是无法抑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个人体验】其实当我们自己在这社会中生存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种自以为是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的想法,甚至我们也经常会在一些法制的电视剧中看到,往往一个罪犯最终在被捕后的反省中都会提到,我是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原生家庭的虐待或者伤害后,形成了现在的这种焦躁狂暴的性格,才会经常不受控制地做出出格的事情,才会一步步走到如今犯罪。所以这都要追究与原生家庭的原因。
我也曾经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深深厌恶,不是因为我的父母对我的虐待,恰恰是因为他们对我的严格家教,让我反生出叛逆之心,从小到大的乖乖女,在进了大学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家庭的束缚,便放任自己不再努力读书。更成为了同学和好朋友眼里的女汉子。
进了公司之后的我,一发不可收拾地发挥着女汉子的风格,尽管最后坐到了高层管理,然而长期的对自我脾气的放纵,成了我在职场上没有一个朋友的源头,手下员工稍有不对,便仍资料爆粗口,彻底孤立了自我。
在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时候,我选择了家庭,选择了回家做儿子的全职妈妈,我把职场上的火爆尽情地展现在儿子面前,在我一味地认为这是我的爸爸妈妈教导我的,这是我的原生家庭告诉我教育该这么做的时候,我的儿子已经变成了当面一套和背后一套的“眼色男孩”。我才开始反省自己:阿德勒说我们是为了制造愤怒而大发雷霆。而同时儿子告诉我:“妈妈,当我还在你肚子里的时候,你就读各种经典古文给我听,我小时候你也带我一起读古文。一起读书的时候,你特别温柔。我想找回温柔的妈妈。”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而破防,在和儿子的不断沟通中,我们慢慢开始和谐开始重归于好,我们开始奔着目标一起前行。
【行动指引】今天《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在第一夜就明确否定了心理创伤,我们不能一味关注过去,用原因让自己陷入“决定论”。在和儿子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我理解了这些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我们追着同样的目标往前行,又追着各自的目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也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儿子,妈妈会一如既往地终于我的原生家庭,但是一定会跨越原生家庭,成为一个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