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839天。今天阅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78~79页
把人的生命历史化(拉长),就不会只站在狭隘的病态观点,把问题视为人的全部,当我们懂得往前看,往后看,看见支线故事的脉络,问题以外的故事就有增长的空间。
生命谈的是一条有序列的故事线,叙事谈的更是宽宽厚厚有能量与资源的线。用目前的症状来形容一个人是一种点的描述,有如让人站在单薄的冰层上,没有踏实感,所以当小丽用情绪障碍来形容自己时,是既无力又愤怒。
当我们置入“线”的概念,也就是把时间拉长来看,不同于问题故事存在的时刻,原来红色的怪兽以前曾经不存在,红色怪兽未来也可能不存在,我想就算是目前红色怪兽也不会24小时都在。用这些不同的时刻来好奇小丽在红色怪兽以外的其他生命经验,有如打开一个个支线故事的入口,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的入口串在一起,成为一条更大的故事时,小丽的生命故事会有截然不同的版本。
讲述问题不存在的故事,我们就有机会不用单一框架来看一个人,而是把视野拉得更广更长,我们相信人会遭遇挑战而被困住,但也有许多值得传颂的故事存在但被忽略,而人的生命不论是从横向或是纵向来看,其实都有好多故事存在,把这些不同时间点的支线故事串起来,成为一条崭新又有历史感的故事线,属于个人美好的故事版本会变得更为厚实。
翁开诚老师在《说故事的魔力》一书的序言写道,“人的生命开始历史化,问题也就不再是孤立而巨大的存在着,问题以外丰厚又连贯的生命力量也就有机会出现。用症状来形容一个人,这是一个情绪有障碍的孩子,会把症状与孩子联结在一起,让孩子对自己感到羞愧与不解,而家长、老师、助人工作者,若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孩子,也会觉得孩子不好、不对,而急于修复问题,导致看见了问题,而失去与人的连接。在这样的状况下助人工作者会搜集症状出现的频率与严重程度,忽略孩子生命中其他正在展现的部分。
人的生命要立体,就得跳脱出点与症状的狭隘观点,让人回到人的位置,而不是硬把人挤进“缺乏生命又病态化”的框框里,当我们把时间拉长,从整个生命历程来看,就可以看见问题不存在的时刻,这会让人打开眼界,头脑清明的理解到原来问题的故事,真的只是生命中片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