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这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新式家庭观念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比如说“朋友圈屏蔽父母”,很多事情年轻人都不会告诉父母;“断亲”现象,年轻人好像都不怎么爱和亲戚来往了;还有“AA制”,有些年轻小夫妻从谈恋爱到结婚都实行AA制(费用平均分摊),约会AA、生活开销AA、买房的钱也是AA。
我们可能对这些观念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不可能允许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孩子却有着这样的观念,比如我儿子的朋友圈就屏蔽了我们,还有儿子和老家的亲戚很是疏远等等,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责怪这些年轻人,而是我们要学会理解其中的原因,而这本《谁在你家》刚好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这本书的书名叫《谁在你家》,并不仅仅指的是物理层面你和谁一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还包含了心理层面你认为谁是自己的家人,以及你认为这是谁的家。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它会影响你的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的处理模式。
这本书的作者从2006年开始这项研究的,整个研究持续了5年,我的研究对象是当时生活在上海的46户家庭,研究方法主要采取的是深度访谈和观察法。
我们生活的时代属于传统社会的家庭,它强调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体要去匹配家庭角色,不管我们结婚也好、生孩子也好,我们总体的目标都是为这个家族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而不是为了个人所谓的幸福。
可是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个体从传统的角色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我们不再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角色模板可以仿照,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意义。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做主的个体,通过各种选择来形塑自己的生活,自己承担和负起全部的责任。这和我们过去结婚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别人来帮忙做决定,找工作是“子承父业”这种逻辑体系相比起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一个改变。
从传统结构型的、家庭主义的社会到个体化的社会,它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在过去,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束缚和禁锢,可是人生的轨迹和生活方式比较稳定,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每个个体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可是在个体化时代,你会发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家庭领域,我们不同的家庭成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家庭认知。比如说有的人会觉得兄弟姐妹就是我的家里人,但有些人会觉得一家三口的小家才是家;有些人觉得和自己的父母更亲、更是一家人、更有紧密的“我们”的概念,而和配偶只是生活搭子、养娃队友,但也有更多人认为配偶才是最重要的生活里的“我们”整体的一员。
妻子、丈夫或家中某一个核心人物,对家庭都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界定,这种以个体为中心来建构家庭的模式就叫作“个体家庭”,我们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我们所认识的个体家庭也是不同的。
我通常会把父母和兄弟姐妹放在“我们”中,而其他人就显得疏远,比如我舅家孩子的事情,我会觉得我舅舅的事情是我的责任,他孩子的事情就不应该归我管。老李则是一个把传统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他总是会为他亲戚家所有的人操心,他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去那样做。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夫妻吵架的时,我们可以先去梳理一下我们各自的家庭概念,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利益之争,而是理念之争。
书中提到:个体家庭对于居住的这个地方到底是谁的家、谁才是这个家的主人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也有可能因此影响到家庭关系,形成冲突的起源。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比如我和老李回卫辉老家,虽然是我们盖的房子,老人现在住在我们家,但是我每次回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客人,觉得那不是我的家,我公公婆婆才是家的主人,因为他们在家里的时候总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我就显得比较拘谨,尽管我告诉自己我是这个家的主人,但自己又不在家住,这个家感觉不是我的家,所以我很不愿意回老家,觉得那是老李的家,不是我的家。
同样,我父母在自己家的时候他们通常理直气壮,但是到了我们家之后,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不喜欢去儿女家住,他们明白谁是家的主人。
当然如果我们将来和儿子住在一起,我们也要尊重儿子他们家的习惯,因为那不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必须有边界感。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断亲是很正常的,孩子们总是会说“你的亲戚是你的事,你来负责”,这种个体家庭的特征在今天越来越明显,我常常在想老李在老家盖房子是浪费,因为没有了我们,儿子是不会回到这个地方居住的,这就是现实。
还有就是孝顺逻辑的改变。在传统模式中,年轻的夫妇其实是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孝顺男方的父母。但在个体家庭模式下,年轻的夫妇不再是一个孝顺的整体,而是变成了各自孝顺自己的父母。
我们在单位填个税的时候,在赡养父母一栏,我们填的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男方的父母,这也证明了孝顺逻辑的变化,真的是“各回各家,各养各妈”。
作者在做完个体家庭研究以后,她发现我们很多的矛盾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恶婆婆”,或者我们的丈夫是“渣男”,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像影视剧展现的那样是人品的问题,即使你换一个老公或老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和我们有一模一样的家庭认同和选择逻辑的家庭成员。绝大部分家庭矛盾的背后,都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配偶、我们的父母和我们有不同的家庭认同和家庭关系的认知导致的。
在个体化的时代,每个人做选择和决策的逻辑是不同的,其实没有高低之分,也很难判断好坏,我们需要的是把背后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选择逻辑理清楚,去寻找共识和差异的协调方式。
当然针对差异,我们最好的态度是不要有那么强的价值判断,而是要学会去欣赏和理解差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支持体系。
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调节认知,看到家庭关系背后的变迁逻辑,也能发现家庭问题背后的认同和认知的差异,一起走向幸福。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