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枢纽职业
在转换职业时,我们往往遭受到一种阻碍:自己没有与想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工作经验,无从到理想的行业和心仪的公司入职。
其实,在转换职业时,有一个良性循环:厌恶本职工作——寻觅"新欢"职业——在新欢领域取得良好表现——提升竞争力——在新欢领域就业——更爱新欢!由此可见,从找到新欢职业到获得良好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就需要我们寻觅到枢纽职业,即能够掌握多方面知识技能,将来可以自由转换到任何行业或者公司。
书中给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咨询师这个行业。以它为枢纽职业,绝对适合。毕竟做咨询师,会接触到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人士,便于扩张人脉;同时要解决和应对各种各样的难题,也同时磨砺自身的能力。
二、认清楚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不同
大公司的管理未必适合创业公司
在《创业维艰》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区别:创业公司一般青睐于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能力强、经验丰富,可以弥补创业公司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投资人也会给创业团队建议或者压力,希望他们这么做。但是,大公司的自身管理人,未必适合创业公司。雇用大公司管理人,就像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如果使用得当,你有可能刷新纪录;如果使用不当,你就会一败涂地。录用大公司管理人,有什么风险呢?
首先,节奏不匹配,大公司管理岗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节奏,完全是天差地别。创业公司的主管,必须自己找事情做,每天不做出几个新方案,公司就会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大公司主管,已经习惯了等待邮件、等待电话铃声,等待下属的汇报,在小公司工作时,他会长期处于等待状态,无法与小公司的工作节奏相匹配。
其次,既能不匹配,常年在大公司工作的主管,通常擅长机构设计、流程改进以及部门之间的交流与配合。但是,创业公司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很简单,也没有机构需要设计,没有流程需要改进,大公司主管擅长的技能,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这就如同张晓龙在微信团队内部的一次分享,现在微信团队有1500人,有一天他在微信上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本来可以快速处理好的,于是他就写了封邮件,告诉负责相应板块的同事,结果同事反馈,这个修改我们要做一个计划,需要排期的,2个月以后就可以改好了。此时的张晓龙,就特别怀念当年他在做QQ邮箱的时候,整个团队当时只有十几个人,效率却比现在1500人高多了,当时有个什么好主意,发现了一个什么小问题,晚上发一封邮件,第二天早上发现已经改过来了。然而现在为了一大堆KPI考核,往往忽略了为用户创造价值,即便有一些人想出了一些创意的想法,磨来磨去,最后都没激情了。所以当你在羡慕大公司的时候,大公司的人也还在羡慕你这种初创团队了。
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小团队更有空间来创新,小团队不仅可以更加有效率,而且创新起来也没有那么多障碍。因此,大公司与小公司在经营上有着天壤之别。
三、买卖的起点
在任何企业中,对企业有贡献的人,始终强大。这里我们分析两类人:一类属于企业的生意链突破口,他们为企业争取订单、拿到业务,属于企业的核心职位,这些人具备的要么是过人的能力,要么是人脉这种无形资产。
另一类属于"拿着金饭碗要饭吃"。他们分属企业的不同部门:内勤、技术、后援支持等,属于企业的寡妇职位,如若没有第一类人,这群人也始终没有订单、无法开工。
所以,当下的精英人士们,在做职位规划时,始终定位在买卖的起点,毕竟只有让企业有生意可做,自己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3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