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使命》第一张的读后感

今天再次细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的第一章,多年前就囫囵吞枣过一遍。由于错过了上午霞院长9:20——11:00的【100分钟醒读时光】,我就在下午4:20——6:00开启,接着前两天的继续往后读。今天看到了霞院长拿了红蓝黑三色笔,还有一个笔记本,我当时特别诧异,我平时已经够细致了,都备好红黑两支笔,红笔做标记,黑笔在精句旁写批注,还有人比我更细致,更入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午我也找来了一个本子,三支笔,开启属于我的静读时光。

静读时光特别惬意,能动能静的我,期间只接了个jd30秒的电话,水都没喝一口,感觉时间好快!其间有一个词我不太清晰它的意思,问了下豆包,马上用红笔做好批注。张老师的书最有趣的是有他真实的故事,正好与高深的理论协调一下,那些故事就如课间十分钟一样,使人特别放松,休息后又可以开启高难度的学习。读着读着,突然显示出我那深藏心海的认知“小”来,这些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教师职业被我忽略的深度和全面的理解,它不仅颠覆了我对教育工作的固有认知,更让我在艰难与意义的交织中,看清了教师使命的真正内涵。

一、教师职业:被低估的复杂与艰难

书中一句“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道破了教育工作的真相。过去我以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过是传授知识、批改作业,但实际履职后才发现,课堂管理、心灵引导等隐形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

课堂上,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如何平衡活跃度与秩序感、让每个孩子都融入课堂,是永恒的挑战。我曾尝试分组讨论、竞赛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却仍有学生游离在外,这让我意识到,教学技巧之外,更需要对每个个体的精准理解。

更深刻的体会来自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曾有学生因家庭矛盾变得沉默寡言,成绩骤降。多次耐心沟通后,我才触碰到他内心的恐惧——这让我明白,教师的职责远不止“教书”,要成为学生情绪的容器,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学会同理,学会共情,更要学会如何去释然,如何去接受,如何去改善,如何去修正。突然觉得成年人最大的不负责就是把家庭矛盾留给年幼无力的孩子,并在孩子面前硝烟弥漫……

二、教师使命:在陪伴中遇见价值

尽管困难重重,张老师的文字却让我读懂了这份职业的深层意义: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用温暖滋养成长的修行。

我曾教过一个极度内向的学生,课堂发言时声音细若蚊虫,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我试着在他每次微小的进步后及时肯定,鼓励他参与班级活动,并在开班会时又大肆表扬,有时也是拿着放大镜去找他的优点,有时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式地赞美,看着他每天进步一点点,皮格马利翁效应……半年后,他不仅能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还在文艺汇演中担任了主持人。见证这样地蜕变,我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每一份耐心与用心,都可能成为照亮学生生命的光。这种“被需要”的幸福感,正是教育最珍贵的回馈,也是师生一场正向循环的交响曲。

三、教师方向:在微小改变中坚守初心

这一章也为我的教育之路点亮了坐标。未来,我既要深耕专业——精进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心理学,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落地为实践;更要守住热爱——用包容接纳学生的不完美,用敏锐捕捉他们的真实需求。

就像张老师所说:“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从一些小事开始。”面对教学中的难题,不抱怨退缩,而是将其视为自我成长的阶梯。唯有如此,才能在琐碎与挑战中,始终记得教育的初心: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用成长陪伴成长,用成长见证成长。正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合上书本,我对“教师”二字有了更重的敬畏和更深的诠释,它既是一份需要专业支撑的复杂职业,更是一场需要热爱与坚守的修行。而我,愿在这条路上,继续带着思考与摸索,慢慢走,静静读,细细品,深深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