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解读:1、在子路看来,既然管仲最初选择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死后就应该随之赴死,以证忠心,而管仲非但没死,还封侯拜相,辅佐了公子纠的愁人,这就是不忠不义之人,不属于仁德的人。
而在孔子看来管仲并没有为所谓的个人“忠义”而赴死,更没有因为个人恩怨对齐桓公施行报复,比如刺杀、或者把国家给弄乱。而是放下个人恩怨,全力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我想,当时的管仲肯定背负了很多骂名,应该会有很多人和子路一样,觉得他不仁不义吧。能够扛下所有,尽其所能让增强齐国国力,又促成九合诸侯,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这样的大格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在孔子看来,这才是大仁大爱,才是高境界,才是仁者。
2、我觉得在这里,我们也要表扬一下齐桓公。如果不是齐桓公也以大局为重,抛开个人恩怨,释放管仲,并委以重任,那么也就没有管仲的大展宏图,那恐怕更没有齐国的霸主地位了。并不是说想成为霸主非管仲不可,而是如果齐桓公是一位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之人,那也就没有多大的治国之能,有可能还会使齐国衰败,最好的情况也就像鲍叔牙说的,也就安安稳稳的生存下去吧。
所以,君主和臣子都是胸怀宽广、拥有大智慧、大格局、大仁大爱的人,才能相互吸引,相互成就。作为现代的领导者和员工也应该这样。尤其是领导者,这样才能识人辨人,更好的用人,企业和团队才能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