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在父母。
我们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在为人父母这个角色中其实并不成熟,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传统、文化、机制、以及时代共同造就。很多父母在教育和孩子的发展上会犯很严重的错误,父母构建了孩子精神世界的根基,有问题在客观上、逻辑上也是在父母的身上,孩子成才因素很复杂,但不成才就是因为父母。
中国的父母过分关心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走错路,吃亏,或者错过什么好机会,即便是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和高级官员,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在中国或者美国最好的大学读书,生就极高的门槛和资源,本身也确实很优秀,各方面都可以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还是一百个不放心,恨不得安排好孩子所有的路,所以现实中最多的就是父母大包大揽,择业、婚姻、以及婚后的生活,这些完全可以理解,千年以降的农耕文化注定大家长式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也是这么过来的。只不过,如今的商业社会是陌生人时代,这样过度的关心,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坑了孩子。
其实各个文化都有类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格言,这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几千年的社会结构几乎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是有道理的,老人经历的多,族群会依赖于老人的经验并传承下去。但今天已经完全不是一样的运作逻辑,在如今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年人的见识往往不比年轻人多,因为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的,年轻一代的所知所得,从总体上讲一定比上一代多,生活越来越好,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年轻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智商也是上涨的趋势,互联网原住民的见识不是我们的老思维比的了的。
这个时代发生很多小公司能够后来居上打破规则并超越以前的大公司,重要原因就是小公司的理念很新,相当于在重写规则,新老之间不是是同时代、同维度的竞争,旧时代是永远竞争不过新时代的。我们的教育还是用上一辈的经验、思想,教育当下的人,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要学会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跌跟头、受挫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事实上一帆风顺的人生最无趣,如果躲不过,那早一点肯定比晚一点好。就算父母是正确的,也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究要长大。从小就有意识的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坚韧不服输的精神,后续有的是机会再站起来;要是年轻太顺利,到了中年再跌跟头,站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父母可以是孩子的榜样,可以是孩子的朋友,也可以是孩子的咨询方,就是不能做孩子的掌控者。
我们的长辈都非常清楚一件事情,我的孩子怎么管,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支配权,他们也是传统的老人,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开明的,即便现在也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摩擦,但态度要坚定,慢慢就会形成边界上的认知和共识。
父母们生活的年代比我们早三十年,接受的是30年前的理念,代沟是一定存在的,因此,年轻人要让父母理解自己,就要将当下的理念很耐心的、潜移默化的传递给父母,需要主动和父母沟通,沟通是家和最重要的途径,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