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即姜子牙(公元前1156-1017),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寿至139岁。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在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太公自幼喜好学道修礼,画阵比战。年长后进一步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善于洞察时事,分析形势,应时权变,是西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先驱人物。他以文韬武略,不畏天命、顺势进取,佐周灭纣。以首功封齐,创建了东方大国——齐国的千载业基。他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晋·苻朗《苻子·方外》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果然周文王姬昌到来。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首功封齐建国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赏功臣谋士,师尚父姜太公因在兴周灭纣中的首功被封于齐。领封之后,太公带领文武百官,携家人侍从,车乘辎重,浩浩荡荡,东行就国。
《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盐铁论》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营丘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好,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
举贤尚功
选拔有才德之人,给爵位授实权,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并督创实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太公“举贤尚功”,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为后来“齐日大至于霸”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俗简礼
因东夷土著之俗,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的民情。齐地是中国早期开发区,伏羲、炎帝、蚩尤、共工均曾居于此。此地是制造舟车、冶铸兵器的肇始之地,有尚武重仁的传统,蕴藏着全面发展的很大潜力。太公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广大士民的积极性。采取了“敬其众,合其亲,因其明,顺其常”(《文韬·文韬》)的策略,要求官使们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同上),激发士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周礼,即保持了它的权威性,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程序,从齐地民俗的特点出发,两相结合,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于周礼的新制,从而调动了齐民兴齐建国最大的积极性,开改革开放之先河。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太公封齐之初,营丘一带原虽是一片荒凉的草莱之地,但有其独特优势,营丘西境有盛产高含量的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著名又叫铁山,迤东有煤山,储铜矿丰富;北境靠清河临济水,两水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地潟卤宜种桑麻,纺织品早已知名,构成了齐民发达的丝麻纺织业。
太公因地制宜,制定了有利于发挥这些优势的经济政策,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他在注重发展麦、黍、稻生产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桑麻种植,舟车兵器制造,劝女工极技巧。
《论衡》说:“齐女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当时已有规模可观的纺织、刺绣手工业。据《子牙子》、《六韬》载当时已有铁矛、飞钩、锤、戟、斧、刀、耒耜等铁器的制造。与开发矿业,冶铁相匹配的,是煮盐捕捞、向河海求利。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广阔,很快成齐国的支柱产业。河海之利进一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农、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太公把“通末业”(商业)作为富强民国的根本保障之一。太公一方面重视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捕捞,积累了大批的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商业贸易,使齐国货物遍利天下,“冠带衣覆天下”,发展与各国的通商贸易,以实现财蓄货殖,富民强国的目标。“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在较短时间里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六守三宝”的富民思想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这些得力举措,使齐国发展成为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政策,主要是“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九府”是“掌财币之官”。《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在于“通货币,易有无”。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理财富民思想,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齐国的强大,为后来齐桓公和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叛安周征四方
太公封齐治齐,正大展鸿图之时,武王驾崩,太公赴京奔丧。至周宫面见留朝辅政的周公,二人对王权有所安排后,又与诸重臣商议立王与治丧事宜。大家议定,立世子诵为王,即成王。在其年幼不能摄政期间,暂由周公摄政,待成王年长后还政于王。成王即位,诏告天下,改元更始。夏六月,安葬武王遗体于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大事既定,太公返齐。
《荀子》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太公返齐不久,管叔、蔡叔、霍叔散布:“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摄政实为夺权,将来还政于成王,使朝野人心浮动。周公于是对太公、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行王政,是恐怕天下叛周,没有脸告慰先王在天之灵……所以才辅佐成王。”《齐太公世家》中也记载“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之时,成王曾命太公“五侯九阳,实得征之。”太公深知,管、蔡、霍三人为武王胞弟,因是王室中最可靠的人,才让他们监视纣王子武庚,故称“三监”,他们若对周公疑心并妄动为乱,诸侯有人乘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太公接周公书信,知道事情严重,一方面支持周公、一方面部署力量,以备不测。
成王元年,“三监”果然与纣王子武庚内外勾结叛周,由于武庚的乘势而入,西周王室内部之争,变成了殷商遗民复仇、旧朝复辟的叛乱。特别是乱发京畿,外邦诸侯有人响应,形势就更加严峻。武庚起于殷(今河南汲县境)、管叔发于庸(今河南郑州市北),蔡叔发于卫、霍叔起于邶,对周室王城形成三面进攻之势。而南境淮上九伯皆叛,东夷实力强大的“五侯”蒲姑和奄、熊、盈、徐也先后相应起事。而周王朝大战方休,兵疲财乏,而平叛的战机刻不容缓。
太公以其雄韬伟略,与周公兵分内外,两线出击。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太公奉成王诏书讨伐五侯九伯。两线齐击,让叛军不得内外呼应。二年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太公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侯之乱。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靠将领正廉骁勇顽的抗,太公“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孟子·滕文公下》),擒杀了武庚。内外伐胜利之后,太公顺势一鼓作气,又平定了不顺者五十余国。使周转危为安。太公立下了二次安周大功,应成王诏,使齐成为专征伐大权的东方主盟国家。
军事取得胜利之后,周成王把蒲姑领地又封给太公,使齐国版图超过了五百里。而齐专征伐大权所及“东至海,西至河,南王穆陵,北至于无棣”,超过了其版图。这些为日后太公发展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提供了有利条件。太公二次安周,再次体现他高超的政治军事天才。他在封齐之后,仍能够做到周、齐两地兼顾,既是周天子的良辅,又是齐国人的圣君,为后世千载永垂。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现在山东淄博)。
孔子评价道,“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一葉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