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前段时间有个问题总是蹦出来,说的是“为何小时候会向往江湖?”。
这个问题妙啊,本来想置之不理,翻翻记几个高赞答案找找情怀也就够了,但看来看去总是有点心痒难耐,想表达点什么。这种难耐不是想解释过去为什么对江湖世界有所向往,而是想表达一种至今无法放下的复杂感情,所以只写了个几个字的答案:“现在依然向往”。
身边向我表露过对“江湖”有感情的人并不多,因此仅从我身边的朋友来看,对于江湖一词的概念大都来源于武侠小说中的描写。幻想或者理想中的江湖总是有酒有肉,快意恩仇,多得是打抱不平的游侠,一成不变的安稳生活反而不受待见。即便世恶道险,在我们看来却是一道上好菜品所必不可少的点缀,像枸杞之于清汤白菜。眼里只看得见武林高手的成名绝技,而选择性的遗忘背后黑暗的丛林法则。
几乎没有人对小说中安安稳稳的人生设定感兴趣,居庙堂之高的文武百官形象也不怎样,因此绝不会成为促使你考取公务员的绝佳理由。即便《连城诀》那样将人性黑暗面描写的淋漓尽致,你也会觉得这样暗无天日的“江湖”仿佛还更有生气一点。
当年离中考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终究还是着了金庸先生的道,一本《笑傲江湖》的电子书看得我气血翻涌,头昏眼花。那个时候哪懂什么“政治隐喻”,就连所谓的政治课用的课本都还叫做《思想品德》,大概也就是喜欢令狐冲那一招平沙落雁屁股向后式的本事和风清扬谜一样的独孤剑法。到最后只顾得上对作者知识面的广度和根本想不到的剧情发展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终日醉心于金庸笔下的刀光剑影不可自拔,最后中考没有考好,倒是不觉间完成了一个月读完十四本武侠小说的flag,当人家讨论解析几何时,我还在研究是易筋经厉害还是九阳神功更胜一筹。至今想来,也该算得上半个因为无知而藐视权威的人。
毕业后捧一本《千古文人侠客梦》,父见,揍完笑之。好嘛,一下子给自己意淫了“文人”和“侠客”两个角色,一边哭着填入学志愿,一边笑着想写出几本理想江湖的小说......
好歹当年也是一个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主
只不过记得当时年纪小,忽略了行走江湖最重要的一点,钱。有银子你可以半斤好酒,一斤牛肉,随便喊个小二然后获取到及其重要的情报;没钱就只能叫花子打扮,会些功夫入了丐帮,也只有在干掉强抢民间妇女的时候显出点价值感。
所以嘛,理想的混江湖状态应该是有钱+有本事。
大学毕业,下了好大一股狠劲决定北漂,没想到在这里倒是有股子莫名熟悉的感觉,尤其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混了一年后,豁然开朗,越发觉得这是一个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拥有江湖味的地方。
毕竟大家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篇文修改之前还有人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爆文,奈何他谁也代表不了,这2000万人加起来的故事凑几千集的武林外传至少是不成问题的。
更何况当你离城中近了,会自然感觉出有种过去京师重地的威严感。抚着残缺的皇城根,想着当年暗杀乾隆爷的刺客有可能就藏于此,正等着一个绝妙的机会想要改变历史的走向。闭上眼想象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个来京城做买卖或者赶考的甲乙丙赫然在立,误以为现在看到的景象不过是换了一身打扮,一朝天子一朝臣,勉强也能说的过去,不同就在于他们要在夜晚踟蹰路上奔向周边的四大“睡城”,在疲惫中咬着牙,继续寻得安身立命的本事和功夫。
至于仗剑侠客,看看那些每天起的比上班族还早的地铁治安员、朝阳大妈,武功虽不知几乘,但携起手来,维持一方平安还是绰绰有余。而那些躲在暗处使劲,拔嘴相助的键盘侠,世人对此褒贬不一,虽然有时也会发出些响动,但毕竟不是武学正宗,总归成不了什么气候。
学不来振聋发聩的狮吼功,就先来一套铁布衫的功夫罩着自己地铁上可以自由呼吸。也只好秉持“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一人生教条继续在江湖上闯,妄想着有天混出个名堂,能够在天子脚下购得一二住所,也不至于身无长处,倒了还要将自己心心念念喜欢和追随的江湖怀恨在心,啐一口人心险恶。
得,醒醒了您内,前方到站天通苑北,咱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