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事物,「因为感兴趣而接触」和「因为接触后而感兴趣」二者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

咋一看,由兴趣而接触还是先接触才有兴趣是个二选一的问题。

其实不是。

因为兴趣通常不能凭空产生。(天赋异禀者除外)

所以它们二者的关系是:

  • 接触是兴趣的种子: 没有接触(尤其是有效的、有一定深度的接触),兴趣很难凭空产生。一次偶然的接触(如听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可能点燃兴趣的火花。
  • 兴趣驱动更深层次的接触: 一旦产生兴趣(尤其是个人兴趣或稳定兴趣),个体会主动寻求更多、更深层次的接触(如报名课程、购买专业书籍、投入时间练习)。
  • 接触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兴趣的性质: 浅尝辄止的接触可能只停留在“好奇”层面;深入、多维度的接触更可能培养出“稳定兴趣”甚至“志趣”。
  • 兴趣的强度影响接触的持续性: 强烈的兴趣会促使个体进行长期、深度的接触;短暂兴趣则容易导致接触中断

来吧,先看看接触的分类:

接触的定义:接触指的是个体与某个事物、信息、活动、领域或人发生联系或互动的过程。它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对接触进行分类。

  • 按照接触的时间或频率

  • 偶然:如路边的橱窗

  • 间歇:如每周一次的钢琴课

  • 长期:如持续学习外语数年

  • 按照接触的程度或深度

  • 表面:如看了一段电影预告片

  • 中度:如完整看完一本书。

  • 深度:如学习并掌握了一门乐器。

  • 按照接触方式

  • 主动:报名参加一个兴趣班

  • 被动:广告推送

  • 接触范围

  • 单一接触点:如只看了一篇某个事件的报道。

  • 多维度接触:如对某个事件的历史原因、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等都积极参与了解。

下面再看看这个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事物、活动或领域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表现为愿意投入注意力、时间和精力。它是接触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并能驱动更深层次的接触。兴趣是动态变化的,可以按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分类。

  • 按照兴趣的强度或投入度

  • 一般性兴趣:如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 相对稳定兴趣:如喜欢阅读科幻题材小说。

  • 强烈兴趣近乎痴迷(通常有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如疯狂研究摄影(购入器材,学习理论)

  • 按照兴趣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 短暂:如网络流行语

  • 阶段性:如青少年迷恋偶像群体

  • 长期或终生:如良好的阅读习惯。

  • 按照兴趣的指向性和发展潜力

  • 娱乐型:如打一会手机游戏。

  • 探索型:如热衷学习各种冷知识。

  • 技能型:如学习绘画

  • 社会连接型:如参加读书会

  • 潜在志向型:如因为生物学的兴趣,立志成为生物学家。

总结:

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或他人所处的状态。

例如,是仅仅短时间接触过,还是长期接触后产生了兴趣?

兴趣是短暂的还是稳定的?

是消遣还是潜在的志向?

了解了这些,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学习、培养个性化的爱好、甚至帮助我们规划职业或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营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