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其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史官通过记言和记事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尚书》:
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诗经》与《尚书》合称为“诗书”。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
下面通过《尧典》了解一下其内容和语言: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总的来说,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艰涩难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
《春秋》:
由孔子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春秋》以记事为主。语言极为简略,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但遣词造句都很讲究。
如《信公·信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鸿退飞,过宋都。”语言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估屈聱牙的《尚书》,有了很大进步。
《春秋》在记事中还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如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弑”。这种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委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其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礼制,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反对“犯上”与“弑君”。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宣扬了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
写作特点上,《左传》非常受人推崇,古人学习古文,无人不学左传。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看一下《隐公元年》其中的内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韵味悠深,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
《国语》:
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大概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所编订。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其思想特征:由于史料来源不一,《国语》的内容也颇为庞杂。总起来看,其思想倾向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举例说说其语言特点。
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一节,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邵邵子富而无德,“侍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
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
其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寄寓历史教训。语言朴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语。论者往往广泛征引譬喻,侃侃而论,形成了婉而多讽,平实而恳切的文章风格。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是谋臣策士自行记载下来的。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等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思想倾向:战国时期,周沦落为无法与战国七雄并列的小国,周天子不再受到遵奉,周礼的约束作用也荡然无存。因此,战国时代的特点是: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政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但是,《战国策》总的思想仍是推崇纵横家思想和行为,很多记载是从游说的角度,描述其善于游说,有很好的谋略与口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为了体现邹忌善于以小见大,说服统治者,而并非为了说明纳谏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多用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其中,描写了大量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
1、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策士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又用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2、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3、在写人叙事时,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揽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
总结一下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1、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体现了以史见志的精神。
2、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3、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是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
4、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