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传染力”:小集体如何塑造班级学习共同体

暑假期间,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对“习惯的传染性” 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对班级管理中 “小集体的力量” 有了新的探索方向。

A班与 B 班的分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A 班共设 8 个小组,每组 6-7 人;B 班仅 4 个小组,每组 12-13 人。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班的组长都极具责任心 —— 不仅能以身作则提前提交作业,还会主动督促组员完成任务。

这意味着,A 班能同时拥有 8 个 “正向榜样”,而 B 班仅有 4 个。对比之下我不禁思考:若进一步缩小小组规模,比如将 A 班的 8 个小组拆分为 12 个,是不是就能培育出 12 个认真负责的组长?对整个班级而言,12 个榜样的影响力远胜于 4 个,这种 “多榜样辐射” 的模式,或许能更高效地推动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A班学生小邢的案例,更让我直观感受到同伴习惯对个体的 “传染力”。

小邢在学校时学习状态极佳,成绩也名列前茅,暑假作业初期也保持着高质量完成的节奏,但后两周却明显出现应付现象。我通过微信与她沟通,先是委婉询问是否因外出旅游导致时间紧张(若如此可允许延期提交,但绝不接受应付),再提醒她若排除客观因素,需警惕学习态度的滑坡。小邢没有解释具体原因,只承诺 “以后不再应付”。

结合她所在小组整体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我推测:她的态度变化很可能是受同伴影响 —— 因为组内成员整体作业质量不高,在缺乏强正向引导的小环境中,个体的良好习惯容易被周围的松散氛围 “稀释”,甚至被不良习惯 “传染”。

恰好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名班主任王小兵老师的讲座,主题为“关系涵养成长的力量”。

王老师为构建和谐班级氛围、激活小集体能量,设计了 “同桌联盟” 活动:让同桌共同书写 “同桌公约”,明确彼此的学习与行为约定,一段时间后还会评选 “中国好同桌”。

这个活动的核心逻辑,正是通过缩小 “集体单位”,让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更直接、约束更有效 —— 毕竟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会逐渐减弱,对同伴认可与尊重的需求却会不断增强,同伴的态度与行为,会成为影响他们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

王老师的实践,恰好印证了我此前的思考:缩小小集体规模的思路是可行的。

更小的小组不仅能培育更多优秀组长,让“正向榜样” 的数量倍增,还能让组长与组员的互动更紧密 —— 借助同伴关系的黏性,既能用榜样的好习惯 “感染” 组员,也能通过彼此的约定约束不良行为。

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一个观点:在班级管理中,绝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因为习惯具有强大的 “传染力”,一个人的松散可能影响一小片,一小片的松散又可能蔓延至整个班级;反之,若能通过合理拆分小集体,让更多正向习惯在小环境中扎根、传播,最终就能汇聚成推动整个班级进步的力量。

感谢王小兵老师的分享,它不仅为我的思考提供了实践支撑,更让我明确了后续班级管理的优化方向:以“小集体” 为支点,用 “正向习惯传染” 打破不良氛围,真正让每个小集体都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让班级学习共同体在相互影响、彼此成就中稳步构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