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自卑情结 (第二节)
只有接受社会训练,才能够克服自卑感。社会训练与常识直接相关。当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运用常识化解自身的困难时,我们心里所想的常识是一套社会群体的智慧。
而根据只有自己才能懂得语言、道理来行事的人,就是一种异类。精神失常人,以及罪犯都属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发现这些人对他人制度,社会规范等都漠不关心,这些事物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但是唯有通过这些事物,他们才能获得救赎。
我们的任务是要让这些所谓异类对社会事物感兴趣。神经质的人,总觉得只要自己本意良善就能理直气壮,但光靠这点并不够,我们必须让他们理解,在社会上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哪些成就,做出了什么贡献。
凡是人类皆有自卑感,也都会努力追求优越,但光凭这一点,就说每个人都一样,可就错了。自卑与优越是支配个体行为的一般性条件,而在这些条件之外,每个人的体力,健康与环境都大不相同,因此,即使条件相同,不同的人也会犯下不同的错误。
我们只要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他们没有一种绝对固定正确的响应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因应之道。他们都努力追求更好的人生风格,只不过追求的方式不尽相同,他们会犯下不同的错误,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成功。
生理与心理之间常有关联,但特定的缺陷不见得会造成同样的结果,而生理缺陷与糟糕的人生风格之间也未必存在着因果关系。身体上的毛病可以透过均衡的营养与适当的治疗来减轻症状,在实际上导致不良后果的原因并非生理上的缺陷,而是病人本身的心理态度。
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真正的原因绝不会只是单纯的心理缺陷,或是单一的生理因果关系,而是一个人以错误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缺陷。
鉴于此,个体心理学家致力于协助孩子在人生原型发展期间培养出努力奋斗的精神,以对抗自卑感。切记千万不要批评或处罚孩子在原型的人生风格中所犯的错误。
想要分辨孩子具有何种人生原型的特质,有具体的方法可循:探究他们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兴趣,他们为了超越其他人而做了哪些计划与努力,以及他们立下了哪些充满优越感的目标。
一个人可能成为有用之人,也可能是无用之人,因此我们要仔细分辨有用行为和无用行为之间的差异。
整体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人们会持续努力,寻找有利的情境,让自己表现卓越,因此,深感自卑的孩子往往会排斥比自己出色的同龄伙伴,转而和他们可以驾驭,作威作福的孩子一起玩耍,这是一种异常且病态的自卑感表现。我们必须明白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人有自卑感,而是自卑的程度与特质,异常的自卑感称为自卑情结,也许情结不够准确,应该表述为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情境下,这足以衍生出各种害处。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自信满满,我们或许无法察觉到他身上有着自卑感,不过当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异性关系有所疑惑时,我们就能从中发掘他真实的心理状态。
在紧张或艰难的情境之下,错误会更明显。在困难或全新的情境之中,人生原型就会表露无遗,而绝大部分困难的情景几乎都是当事人完全陌生的领域,在一个新的社交情境中,最能够清楚看出一个人对社会感兴趣的程度。
心理学家只要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人的身上充满了冲突,冲突可视为透露着此人自卑感的信号,行事作风老是进退维谷的人,正是此人自卑感强烈的写照。
个体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这一类人物摒弃犹豫不决的态度。面对这些人最适当的做法是激励,鼓舞,而非使之灰心丧志。我们必须让他们彻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对困境,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自信,也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