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学习《弟子规》,学习了很多老师的理解和理论,其中蔡礼旭老师、胡小林老师、胡素老师、钱文忠老师给我的收获都比较大,所以大量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案例,只为传播,不为赢利,相信各位老师一定不会怪罪。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
常常看到、听到一些师长在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他们深入去了解。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
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
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过去的人,重视家教,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中国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家庭教育的精华
《弟子规》是我们整个五千年文化家教的集大成,是精华的部分。而且这本书的编排是由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的一句话编成的。
曾经在课上,有一位女士,她说她是最近才读《弟子规》,她以前没有看过这本书,可是她翻开《弟子规》以后,她读的每一句都特别地欢喜。因为虽然这些句子她是第一次读,但是她读的每一句话,她都想起小时候父母、长者处世、待人的场景。她一看到“置官服,有定位”,她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她一读到“用人物,须明求”,都想起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这样做给她们看的;“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那一幕一幕在她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景象都浮现出来。
这位女士给我自己很好的启示,就是:我们一看到《弟子规》,都会想“哦,‘弟子’,小朋友学的”。其实不然,是大人把这些德行做出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很自然地效法、学习,所以家教最重要的还在身教。
从家庭再延伸到学校,那也是老师要做榜样给学生看;一个团体、一个企业,领导要做给下属看。
身教德行的力量非常地大。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心态,绝对不是要求孩子、要求学生、要求下属,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做好。
● 备注
所以当朋友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一看到前面的孝字篇就开始对这个的教育产生疑问,甚至说“这是约束了孩子的天性,这是对正面管教或者释放天性或者对孩子专注力培养的干扰的”,都已把学习的方向弄错了。
这个学习不是对孩子的,是对自己的。
把目标针对 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对自己的要求转嫁给孩子的身上,自然问题频出;而只有真正把这份学习放在自己身上时,孩子有进步,自己的成长才能更多,这时,所谓的这份教育、那份技巧,都可以不需要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而是为提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高别人,解决别人。关注点在自己之后,才能够理解最大的自私就会有无私出现。